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颜苑两姓
出新郑
一年200万人次
享受“文化套餐”
轩辕湖湿地文化园8月底或建成
“龙”剪纸
文化资讯
故里名人
论坛是拜祖大典的精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故里名人

郑 国

战国末韩国(今新郑)人。韩国水工(官名)。当时韩国为阻止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遣郑国赴秦,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后来秦国察觉到韩国的用意,欲杀郑国。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遂说服了秦国,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渠堰工程。

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渠成后,亩收一钟(合今100余公斤),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该渠被命名为郑国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

郑国渠开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群众有“郑国千秋业,百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

实习生 王远洋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