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亏就涨”是惯出来的垄断病
“千里逼迁”的权力乖戾
银行暴利说到底有多失真
房价未回到合理价位的调控决心
“啃老”问题,不用反应过度
警惕网络“公关”背后的商业贿赂
代表建议禁止炒作“高考状元”
让宽容批评监督成为一种习惯
只有符合人民利益改革才能尽得民心
迎难而上,更需凝聚共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啃老”问题,不用反应过度

对多数正在“啃老”的人,只能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来帮助他们,社会工作者应该是首选。

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指出,中国有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对于屡次拒绝就业建议、长期赋闲在家的年轻人,他建议,“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到鞭策作用”。(3月12日《广州日报》)

问题在于:如今正在“啃老”的青年,他们已经享受到的究竟有哪些“福利”呢?想来想去,好像没有,于是“取消资格”好像也就没有了目标。

当今,青年就业难是个全球性的大问题。世界银行最近开了个“2012年全球青年大会”,世界银行副行长安斯蒂在会上说,很多国家年轻人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是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及时采取有效举措来降低这个群体的失业率。

再看相关的数据,的确惨不忍睹:在欧洲,2012年1月公布的官方数字,欧盟和欧元区年轻人失业率分别为22.4%和21.6%。欧盟各成员国中,西班牙年轻人失业率高达49.9%;失业率较低的荷兰、奥地利和德国,也分别为9.0%、8.9%和7.8%。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统计数字:年轻人失业率前者是25%左右,后者则是10%上下。至于中国的具体数字,尚不得而知。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对于年轻人没有就业这个事实,不用反应过度。无论是大学毕业后还是高考失利后没找到工作,在家中经济情况还允许的情况下,待在家里休整、过渡一段时间,对自己以后要走的路作一点思考,是可以理解的。

再说,现在的人力资源是由市场化机制配置的,即“双向选择”。政府即使尽到责任,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当今中国,政府应该是没有办法催逼这些青年人一定要马上出去工作的。应该承认,抱定“啃老”决心,一辈子不想工作的人可能有,但不会多。

所以,对多数正在“啃老”的人,只能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来帮助他们,让他们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苦恼中解脱出来,正视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调适自己消极的心态。这些工作由谁来做,社会工作者应该是首选。 唐 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