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9
21
《画火御寒》
从大海到故乡
种牛痘与揭疙痂
油菜花香
蓑衣烟雨任平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大海到故乡

常法武

一本书不能等同于一段人生,诉诸笔端的思想往往只是灵魂的一角冰山。

郭法章同志从豫西山区奔赴数千里之外的东海前哨从戎十八年,一朝远航归来又历经十五载,其中点滴文章,按时间理下来,竟成了《从大海到故乡》一本作品集。书里的故事、断章、随笔、情绪甚至诗词歌赋和文论,笔笔直指生活,篇篇真挚感人。

郭法章同志《从大海到故乡》一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四辑:《海疆放歌》、《海边漫话》、《绿城走笔》和《锥指管窥》。其上文章多已在各种报刊中发表过,内容丰富,文章质量较高。

《海疆放歌》是作者在东南沿海初捉文笔时发表的部分文稿,多反映我国20世纪80年代海军部队及当地群众的风采风貌。变幻莫测的大海、俊美孤独的小岛、燃烧热血青春的军营……一个涛声与军号声混响的遥远年代扑面而来。未经修饰的篇篇文章于今看来表达着当年的激情与稚嫩,但就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拾遗才得以返还给我们一种历史的真实。

《海边漫话》多为作者在部队戍边时所写的杂文,笔意直书,力指当时社会、部队中的种种问题,有些文章还在社会上引起过针对性很强的争议和讨论。这些文章是作者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展示了作者正直的人格,对部队、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和对生活真挚的眷恋情感。这种情感纵贯全书,贯通几十年的起伏跌宕,在书里形成一种隐隐不去的通感,这种通感超越了用语习惯和生活环境。这是一种精神的贯通,是一种人格的坚守,在写作手法日益老辣的渐变中,这种本初的热情和纯真却被作者小心地呵护保留下来,成为本书作品历久弥香的原因之一。

《绿城走笔》一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随着阅历、经验的积累,郭法章同志的随笔在平白朴实的陈述中蕴含感人的力量。信手拈来几笔,读来也颇为轻松有趣,甚至令人捧腹,但掩卷之后,发人深省。读着这些面貌温厚而用心良苦的文章,我们听到的是时代的风声。少玄奇而多趣,著陈杂以多益,这大概可以看作作者今日为文的特点,至于伤怀泣血之作,巨悲大痛也掩在脉脉温情中,真情流露于生活和人生,作者以涵养的收敛,让本书远离了虚妄。

《锥指管窥》收录作者在部队及地方工作时的部分论文。作为个人作品集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猝然离开文学的真实,迅速展现出工作面貌的真实,庄重严肃的理论性著述与之前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杂文风格迥异,但在严整的结构、规范的表述的束囿下,作者的理想、热情和责任感依旧鲜明得跃然出纸。

高于生活的作品可遇而不可求,而那些民族的、时代的、生活的东西,像未经琢磨的璞玉,默默独立。《从大海到故乡》一书即如初秋韧草,美在真实,充满了生命感。翻阅此书像翻阅发黄的旧报纸,又像在读作者历经几十年的日记。生活在他笔端游走,让我们惊叹和感动,一个又一个匆匆行去的时代,就这样被作者定格在历史的展板上,等待我们来回顾。此书斯文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绝笔,没有那种遗世独立的倾城之美,只有一片温暖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像海浪般阵阵涌上心头。

我们有很多书,却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但是,若有时间和兴趣,不妨拿出像《从大海到故乡》这样的书翻一翻。用这薄薄一本书来阅读一些人,若干地域,几个时代,实在是很便捷、很尽兴、很划算。至少,开卷有益。

一本书并不等同于一段人生,但因书知人,足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