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敢于直面挤干投资投机后的房价
陪乞丐老人聊聊,怎成了新闻
“房闹”背后的契约精神缺失
“万事趁早”不是社会浮躁那么简单
沟通障碍
“开房收钱”是不是“个别问题”
能否让公交公司办“零钞银行”?
自来水不仅是城市的良心
分配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万事趁早”不是社会浮躁那么简单

出名趁早、赚钱趁早、结婚趁早、买房趁早、升职趁早……眼下,越来越多的人生怕落在别人后面。调查显示,青年产生“万事趁早”心理的首要原因是“社会存在浮躁焦虑之风”(75.9%)。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谷迎春表示,产生“万事趁早”心理的重要原因是“社会转型期,全民大浮躁”。(《中国青年报》5月8日)

似乎还真是这样,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完事趁早”的时代。曾经有媒体这样描述:“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凡此种种,读来令人百味杂陈。我们本来是一个最有文化底蕴的国度,如今却变得来去匆匆人心浮躁。

但解读“万事趁早”的时代命题,我们所能看到的表象是传统人文精神的退缩、功利价值观的渗透辐射,但“内涵”却不是那么简单——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生命焦虑感,让人精疲力竭,已经无力再去维持对人文精神的信仰;生存成本的不断提升,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又让人难以对生存环境产生归属感。

为什么“出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因为收入直接代表着生存状态。不说别的,单单一套动辄数10万元上百万元乃至更昂贵的房子,就足以透支一个人从青年到老年的全部收入。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实现更美好的生存未来,就必须继续拼命地赚钱——“落在人后”就意味着收入降低、意味着前景黯淡、意味着生存质量一落千丈,岂敢不“奋勇争先”?如果没有拼爹的“背景”,就只能靠透支未来的“背影”来加以弥补。

专家们总是劝年轻人要有购房理性,但现实却证明,房价水涨船高,开发商总是比专家更靠谱。最近房价虽略有下调,但从整体而言,国内房价仍然处在一个高位上,相信即便等待10年,也无法回归到一个与年轻人收入相匹配的程度,该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而在现行制度语境中,没有住房就等于是没有立锥之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趁早”?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完事趁早”的时代寓言隐喻着不牢靠的归属感和生命存在感,倘若生存焦虑得到有效的纾缓,大概也只能“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或许,这正是一种社会转型的阵痛和成长代价。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