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lh24145
lh256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苏轼的绝命诗

苏轼,北宋时最有成就的艺术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儒释道均有造诣。文学史上留有不少千古名句,既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希冀,也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浪漫调侃;既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良辰感慨,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万丈。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却也有过悲伤绝望的时刻,甚至,还曾写有一首“绝命诗”。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重用王安石变法,尽管是帝相联合行动,朝野上下仍有反对之声。苏轼就是不赞成者之一。政见的交手打斗,就没有了文人间的温文尔雅,苏轼被迫离开京城,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调往密州、徐州、湖州,每次改任,都要依照惯例向皇上上表致谢。

致谢书大都是官样文章,表明忠心,谢主隆恩之类,或者是好好改造的间接表白。面对自己的一贬再贬,面对新党的排挤打击,苏轼在致谢书中不慎流露出一些牢骚,新党中的某些极端人物,更加把苏轼视为眼中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政治人物的拿手好戏。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便从苏轼的《杭州记事诗》中,找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说他讥讽皇帝无能教导监督官吏;找出“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讽刺朝廷禁止百姓卖盐;特别是时任宰相王珪,说苏轼诗中“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是蛰龙,大逆不道,罪当可诛。

上面所记述的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案件的初步结果是苏轼被关进监狱,等待宣判,主审官就是监察部的一把手——苏轼的死对头——新党权贵舒亶,看来苏轼是必死无疑。苏轼的儿子苏迈闻讯后,不得不四处筹钱,多方打点,但都不能给苏轼带来好消息。巨大的现实压力和精神压力下,苏轼给弟弟苏辙写下了“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句。

诗句传到皇帝那儿,神宗皇帝读后,一为苏轼的才华折服,认为人才不可多得,二是开国皇帝赵匡胤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在前,三是文武百官的求情,连前宰相、变法的发起者王安石也劝皇上“圣朝不宜诛名士”,于是本案以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告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