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人的婚书
《顶级金融家》
趣味数学诗歌
烧饼巷的香味
故乡五月的“雪原”
lh24132
lh2572
lh2414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烧饼巷的香味

老远就闻到喷喷香,走近巷口,一个只有半间屋大的烧饼铺,案上码着刚出炉的热烧饼,外面炕得焦黄,散布的白芝麻诱惑地望着你,真恨不得马上咬它一口。

记得第一次吃这烧饼,是刚刚搬到小城,东西还没从板车上卸下来,母亲便迫不及待地给我们买了一个,咬一口,里面夹着翠绿翠绿的葱花,稍许觉着咸了点,还是不由得你极满足。那香脆的滋味,悠悠地留在记忆。

后来才知道,这里的烧饼在全城深受欢迎,小巷因此而得名:烧饼巷。卖烧饼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听人说是东北人,抗日战争时逃难来到重庆万州,东北的家人无一幸存,就再也没有回去,在这三峡边的小城娶了妻,生了四个女儿,就以卖饼为生。

每天,高大的东北人都在那儿使劲和面团,又拍又揉,时而将面团在案板上弄得啪啪响,然后捏成一小团,加上葱、油、盐,再压成饼状,放在大炉子里去烤。一个个香香的烧饼出笼了,整齐地码在炉边,招引着路人馋馋的目光。尤其是在冬天的日子,清冷的空气里,突然传来热烘烘的香味,陡增一种温暖的感觉。那时的价格是六分钱一个。可是,这对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这是奢侈的点心。我和妹妹上学时,偶而买一个,一人一半,那香味足以让我们回味几天。

东北人时常在傍晚喝点酒,下酒菜通常是一小碟油炸黄豆,几个水饺,用一个小白瓷杯自斟自饮。喝着喝着,就开始两眼红红的,唱起歌来:

我的家

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两行清泪慢慢地淌过面颊,再流过已经花白的胡须。平时在巷口进进出出的姑娘们,就躲进里间不出来,老婆好在门口和邻居聊天,这时便默默地在店里收拾。那苍老而略带沙哑的歌声,深深地印在我童年的心里,虽不深解国仇家恨,也不知道什么是乡愁,却有一份莫名的感伤,弥漫在黄昏时小小的巷口,使童年的我有一种不那么明快的感觉。

老头的胡子慢慢白完了,不再做烧饼 ,由那个比他年轻的老婆做,他每天搬把椅子坐在门口,不再唱歌,也不再喝酒,泡一杯浓茶,不时咳嗽着,手里拄着拐杖。那烧饼的味大不如从前,但这时已进入八十年代,人们手里的钱多了,饼却更好卖,他们家买了黑白电视,左邻右舍都喜欢去他家看电视。可是,有一天,日本电视剧《血疑》开播后,老头在门口用拐杖 “笃笃”地敲着地板,嘴里骂着: “日本鬼子——杀了——多少——中国人……”不准看这部连续剧。

烧饼巷不在了,那老头老太都已作古,两个女儿用原来的门面开了饭店,不再卖烧饼。现在巷口有卖油炸饼的摊子,吃着那夹了肉的油嘟嘟的饼子,我好想念那喷香的东北烧饼。虽然烧饼店的女儿们不再提起自己是东北人,但每逢从她们的店门前过,那悠远沉重的歌,却老在我的耳边回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