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煎饼人”背后的“工具性依赖”
彻查“在编不在岗”如何“步步用心”
透明面试
有助化解“负面猜想”
如何消除公众
“要脸不要命”的恐惧
“强捐”
会将公益带入绝境
别让孩子的世界里
有一个陋习排行榜
“人造猪耳”坑人
公务接待的奢华之风
何以流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别让孩子的世界里
有一个陋习排行榜

别让孩子的世界里

有一个陋习排行榜

大人们注意了,你的一言一行,孩子们可都看在眼里。上周,重庆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的4000多名小学生从他们日常所见中评选出最讨厌的成年人十大陋习,很多父母成了反面教材。孩子们将成年人的不文明行为画成彩图,到附近小区张贴。同学们说:“妈妈爸爸教我们不要这么做,可他们自己偏偏这么做。希望他们做文明人。”(《重庆晚报》5月15日)

让孩子们去“点评”成人社会的陋习,目的当然不是让成人社会难堪,而是以此倡树文明之风,从而反过来教育和引导孩子们远离社会陋习。不过,却没有必要给陋习“排排坐”,让孩子们的世界里有一个陋习排行榜。

动不动就评选“十大XX”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成人社会的陋习,排行榜的流行渐成排行病。而仅仅是在“陋习领域”,近几年就有各种各样的排行榜——十大职业陋习,十大校园陋习,十大出游陋习,十大环保陋习……让人眼花缭乱。而如今,又有了孩子们眼里的“十大陋习”。陋习还是那些陋习,排来排去无非是一个“座次”的前后组合,让四千小学生为此进行评选,费时费力,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所谓“成年人十大陋习”,从“一”到“十”的排名顺序,大抵反映了孩子们对于各种陋习的不同厌恶程度。就如同本次评选,既然“在安静场合大声喧哗”居于陋习评选首位,说明孩子们对此更加关注。但是,陋习虽然有“十大”之名,却并不意味着陋习有“高低”之分。无论哪一种陋习,都是对于文明的亵渎,都值得高度关注和反思,不同陋习的关系均是对等的,没有“主次”。譬如乱扔垃圾与随口骂人这两种陋习,在感观上或许有“大小”,前者似乎比后者的危害更大,实际上在本质上是毫无差别的。

英国人有句俗语,叫“魔鬼藏于细节之中”,我们的先人也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事儿”做得不“细”,反规则、反道德的“魔鬼”就会自动喷云吐雾跑出来大行其道——文明精神缺失下,个体对于行为细节的不自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个体行为的陋习,扩大开来就是群体的陋习。而正因为陋习多源于细节上的“魔鬼”,所以陋习之“陋”,根本就没有“大小多少”的差异。

组织小学生评选“十大陋习”,至多是体现了孩子们对于不同陋习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而从长远来看,给陋习冠上“第一”、“第二”之类的名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误导——“大”的陋习需要大力解决,“小”的陋习可以缓一缓再说?殊不知,消灭陋习,需要从点滴做起,越是“小”的行为细节,越是不能忽视。如果成人社会不能在杜绝行为陋习方面为孩子们做好表率和榜样,那么,就请将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