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版:郑州日报恢复出版10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心
“消夜
编辑
记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记录
记者 罗金羽

时代

潮起

潮涌

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短短的瞬间,但却凝聚了我们这群报人艰苦跋涉的沧桑历程。

山重重,水迢迢,我们曾一起走过。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短短的瞬间,但却凝聚了我们这群报人艰苦跋涉的沧桑历程。十年,我们和读者携手,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十年,我们和读者见证城市的文明与进步,记录下时代的潮起潮涌。

这十年,还是感恩的十年。我们深知,读者是报人的衣食父母。因而,我们才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贴近读者上下工夫。我们清楚,读者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不理解读者,就不要指望读者理解我们。理解是无形的桥梁,也是最好的桥梁,因而,我们对读者的理解,对读者表达呈现的亲和性,既是职业使命感所在,也是我们作为报人的人格魅力所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一个报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真理正义的坚守。作为我们不变的信条,所信者真理,所守者道义,所爱者事业,所惜者节操。担道义重要的是担当,是敢于仗义执言,伸张正义。道义人人可想人人可求,但唯有那些相信新闻理想的报人才可肩担。妙手,体现的是我们书写的能力。我们的人文关怀,我们的社会良知,我们对事实真相的热切追问,我们的真知灼见,我们对假恶丑的鞭挞,最终都要用一双会思想的手在黑白键盘上敲击出来。

报人是时代的守望者、历史的记录者,与读者在风雨中同行,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义无反顾,它亦是我们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日升日落,云涨云舒,我们坚持,我们承担,我们发现,我们拷问,在一个文化多元而又相互激荡的年代,于多样之中成主体,在多变之中争主流。我们多向读者交心,与读者面对面,在恪守职责的同时,延伸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更多地激发我们的创新精神。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春来春去时,花谢花开日,我们因为不是超常之人,所以必须直面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富于社会同情心,我们的笔触才会深沉宽广,才敢于弘扬社会正气,让那些无力的人有力,让那些悲伤的人奋力前行。同时,我们自身也不为生活的残缺或一时的逆境而灰心丧气,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对社会所做的有力承担,也可以视为对读者的承诺。

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不变的,终究不变,该变的,一切都在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社会公共精神缺失,不会改变我们心性,也不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追求,所有的异样,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敏感、更加执著。我们的洞察力因而会更敏锐,我们的步履因而会更加从容。见微知著,我们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事物本质;深入思考,我们探究新闻背后的真相,不负广大读者的信赖。

我们的道义和责任是社会赋予的,所言所行,与读者密切相连。我们愿与读者同喜同悲、相伴相随、不舍不弃。我们记录真相,为历史提供可信的佐证。我们愿以专业的精神,愿以真诚与善良,给读者带去旭阳一样的温暖。我们锵锵众人行,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还将走过未来的十年,更多的十年。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