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唐玄宗》
长风破浪会有时(书法) 崔向前
我还嫁给他
古寨雄风(国画) 泷良精
古村春晓(摄影) 郭巍然
失 去
视线在空旷里(外一首)
常回家看看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常回家看看

前几年,有首“”的歌曲唱响了大江南北,让听的人尤其是家有父母在外工作一族心中总有些愧疚感。父母年岁大了,要的不是儿女们物质上的孝顺,而是精神上的一种情分。过去有言,叫娶个媳妇卖个儿;还有民谣:小麻雀儿,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这说的是最劣等的不肖之子。像我辈,还不至于划到这一类。无论如何,平常或年底总要给父母一些钱物略表孝心。至于常回家看看,确实做得不够。一年里,能回去一趟两趟已算是了不起了。而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用母亲的话说“像掏个火一样”。

可是,有时候也真是无奈,虽然工作忙是某种借口,但有时候还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自己也已年过半百,儿女也已长大成人,儿子要结婚,大小总得给他买套房,让他有个安身处;女儿也一天天见大,工作安排什么的不得不费心。有时,禁不住就会联想到自己父母当初为自己操心时是多少地不容易。那年月不同现在,现在农民可以进城打工,也可以在家养猪养鸡或做生意搞副业,而那时什么都不让干。谁家娶儿媳嫁女儿第一发愁的就是钱。记得我结婚时,正赶上“文革”年代,在队上干一天才8分钱的工资。常言说:媳妇到门前,还得个大牛钱。我又是家中长子,婚事又不能太简办。所以,距婚期还有几个月的时间,父亲和母亲就愁得唉声叹气。每天晚上都在计算需要多少桌,请多少客,每桌需要多少钱,能收回多少钱,需垫多少钱。为此,母亲曾在年前就买过一头猪仔,想喂到我结婚时将猪宰了,留下一半和猪下水,不但不操买肉的心,还可换些钱来买其他。不料人算顶不得天算,立秋不久闹猪瘟,那头近百斤的猪就染上了瘟疫,打针灌药花了不少钱也未能救活,最后只得很便宜地处理了。算来算去,家中能换钱的物件唯剩下一台缝纫机了。说起那台缝纫机,还是前几年母亲养一头猪买下的。我兄妹多,母亲缝制的衣服鞋祙一直供不上穿,很早就发誓要买一台缝纫机。赶巧那一年我姨父在部队里提了干,他手下有一个安徽兵,这个兵的父亲是公社供销社的主任。那主任为能让儿子在部队里有出息,就答应给我姨父开后门弄台缝纫机。我姨父知道了我家的困难,便让给了我们。安徽临泉离我家有100多里地,我骑着自行车天不明起程,到天大黑才将缝纫机带回来。那年月是计划经济,想买台缝纫机、自行车什么的必须开后门。记得当时那台缝纫机平价是150元,黑市价可卖到300多,更何况我们那台机子是上海产的蜜蜂牌呢!我一到家,就招来了四邻的眼气,还有不少人要掏高价央求卖给他们。我母亲坚决不肯,她说她自己虽然不会用,马上女儿就长大了。那一年我的大妹妹才十二岁,为能帮母亲一把,到处向人讨教缝纫技术,第二年就能用洋机子缝衣服了。可现在为了我的婚事,又不得不卖掉它。一听说我家的缝纫机要卖,不少人来讨价还价,最后以28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军人家属。母亲一再安排要保密,因为若被上头发现,会以投机倒把罪论处。钱被没收不说,还会拉人去游街示众。

我讲这段往事的目的就是要说明老人养孩子不容易。如果不孝顺那可是坏了良心的。像我等人,给老人钱是不成问题的,唯有这个常回家看看很不易做到。一是平常事忙,回老家像看“好期”一样;二是回到老家,确实有很多不便。鲁迅说过:故乡虽好,只是住不惯了。住不惯的原因有多种。早些年是夜间没电,厕所都是旱厕。现在虽然通了电,但卫生条件改观不大,饭桌上蝇子打不尽,夏天蚊虫“嗡嗡”叫。再者就是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习惯了,再换环境不适应。随遇而安并不是一句话。为此,我每次回去,都要拷问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了几十年都没感到不适应,为什么进城之后再回来就感到别扭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时候父母来城里,住不几天就要走。他们也说住不惯,如厕不习惯,抽烟不习惯,吐痰不习惯,出门上下楼不习惯。我们回乡不习惯是嫌条件差,他们不习惯反嫌条件好了太拘束、不自由。事情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就这样存在着,谁是谁非,无人能评说。

掏心说,常回家看看并不是一句话,就是回去了,也是任务性地走过场,陪父母说一些怀旧的话,忆苦思甜型的,今不如昔型的都有。每次回家,认识的人越来越少了,陌生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童年的记忆都被现实无情地更换着,物不是人更非,牵挂的只是过去,记忆的只是情分。家乡也在忘记自己,再过几十年,更少人认识我这个小老头儿了。

常回家看看

孙方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