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务院调研组调研
新郑社会管理创新
新郑市四届人大
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新郑启动学习雷锋见行动
“三平”之中做贡献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村官蔬菜大棚种出新希望
做强做优第三产业
新郑:文化旅游迸发活力
lfsp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学生村官蔬菜大棚种出新希望

本报记者 赵 丹 高 凯

今年,新郑市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将建成蔬菜温室大棚1200座。在蔬菜种植大军中,27岁的大学生村官刘伟杰就是其中一员。

6月3日早晨5点多,天气还有点凉,家住新郑市区的刘伟杰就已经开车去“上班”了。黝黑的皮肤、饱满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探索致富的门路。”刘伟杰说,今年3月份,他通过贷款在八千乡湾左村承包了6座蔬菜大棚。

35分钟后,刘伟杰就到了他的“单位”——八千乡湾左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笔直的水泥路连接着一座座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刘伟杰介绍说,这里已经准备建380座日光温室,160个春秋大棚,目前已经建成的126座日光温室,已全部被承包。大棚的砖墙结构和钢骨架都是按标准统一建设的。

一踏进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映入眼帘的小黄瓜像翠绿的菱角,一些还没成熟的黄瓜上还戴着小黄花,在架子上缠绕的黄瓜藤蔓,一个个又像碧绿的牙雕,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这个当‘老板’的每天都来得比工人早,承包的6个大棚,我要挨个察看黄瓜的健康状况。”刘伟杰笑着说,“以前种植蔬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培训与学习,现在我也成了‘种植知识小百度’了。”

当问到黄瓜销路时,刘伟杰告诉记者,这季小黄瓜由于选种好,管理又得当,产出的小黄瓜产量高、含糖量高,又是无公害蔬菜,每天装箱后,直接就被销往市场了。这一季下来,自己能收入六七万元。

记者在刘伟杰的指导下,也蹲下来劳作体验生活,但不一会儿双腿就发麻了。“我们这些种植户每天要在大棚里待12个小时以上,上午收黄瓜装箱,中午随便凑合着吃点东西,休息1个小时,下午还要整理瓜瓤、浇水施肥。”刘伟杰深有感触地说,“儿童节那天,3岁的儿子让我陪他一天,我都没有空,晚上回家带了礼物给孩子,他却已经睡着了。”

正是蔬菜大棚户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才精心培育出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正是他们的劳动,才让市民们的餐桌更为丰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