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9
10
《禅思微箴言》
荥阳草帽辫与草帽
把“后路”留给“后人”
遗忘中的欹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荥阳草帽辫与草帽

荥阳草帽辫与草帽

郑明驼

荥阳是草帽辫与草帽的传统产地。草帽辫又名麦秸辫,是农妇利用麦秆掐制的手工艺术品。草帽是草帽辫再加工的日用产品。《清明上河图》中有众多戴草帽的游人,说明了在北宋时期,草帽在民间已很普及。

荥阳草帽辫在国际市场上,素有“桥辫”之称,因其最早始于古荥的惠济桥一带,故称“桥辫”。清末民初,河南省出品协会名誉总理李星治、名誉会长陈子元曾在杂志上撰文,“桥辫已多次参加巴拿马赛会,在英、美、日本等国享有崇高的声誉”。

民国19年,惠济桥镇有山东客人设立辫行18家,年销辫225万公斤。民国25年,荥、汜、广3县年产辫151.5万公斤。民国26年,抗日战争前夕最高产量达到200万公斤。此后,由于战乱灾荒,销路阻塞,民国31年,产量减至16万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草帽辫生产有所恢复。1950年,产辫80万公斤。1961年7月1日起,供销社收购草帽辫每包(80~120公斤)奖售粮食7.5公斤。1963年,出口草帽辫20.38万公斤。1966年,出口42万公斤。1977年,停止出口。1980年,恢复出口。1981年,出口24万公斤。

草帽辫的价格,民国初年,每包(上等80公斤,中等120公斤、下等160公斤)平均40两白银,折小麦1800公斤。抗日战争期间外销中断,每包价值120万元法币,折小麦375公斤。民国31年灾荒,每包价折小麦180公斤。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包价1001元,折小麦450公斤。

在清朝中叶以前,中国还是古老的自然经济,农民掐辫制帽只是为了自用或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新过门的媳妇第一个夏季要回娘家为丈夫拿回几顶草帽,叫做“回奉帽”,这在荥阳民间是一种风俗习惯。

草帽,产品分黄、白二色,式样随时代与市场供求之不同而异。一种是普通型:制作中辫与辫之间有一压三与一压二之别,供劳动人民遮阳挡雨,行销全国,历久不衰。另一种是礼帽型:凹顶、平沿,硬盔,丝绸布里,内衬商标,胶布帽口,青绸帽箍,俗称“美式草帽”、“洋草帽”。造型美观,用工精湛,色泽牙白选料精细,主销国内各大城市,并出口美、英、法、日等国。

用机器制作草帽,始于20世纪初,民国元年(1911年),王村乡梁庄张之铭之子,曾赴山东学制机制草帽。

民国13年(1924年),荥阳、须水、二十里铺、赵村、祥营、汪沟有草帽加工厂11家,年产草帽22.7万顶。

新中国成立后,荥阳曹李因临近荥阳火车站的便利条件,依靠5家草帽行,请有40多位技术老师,年产普通机帽5万顶(约2400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