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lh25151
lh265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苏轼为父诗添字

古人在作诗著文中,对于用字是非常讲究的,要求每个字都用得准确、贴切、恰当得体。为此,经常做些诸如为诗改字、添字或去字,为诗补漏字、缺字等方面的练习。苏轼出生在书香门第,家有“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之美誉。父亲苏洵是北宋大文学家,其母也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识文断句。除父亲的教育培养外,母亲程氏也亲自课读,加上小苏轼聪慧过人,七岁就熟读《五经四书》,八岁能作诗,十岁能文,在当地很有些名气。一天,父亲苏洵在花园里吟诗,其中有两句是“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小苏轼听后拍手叫好。父亲说:“诗好,还有不足,如果再添两个字就更好了,你知道添什么字吗?”小苏轼稍作思索说:“添‘摇’、‘映’两个字吧。添这两个字后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洵说:“太平庸了,不好。”

小苏轼说:“那就换成‘舞’和‘隐’二字,使诗句变成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洵说:“意思有了,但仍不够理想,意犹未尽。”“那添什么字好呢?”苏轼略感犯难。苏洵说:“不着急,你想好了再告诉我。”

苏轼为此一夜不眠,苦思冥想,终于琢磨出两个字来。第二天一早,就找到父亲,告诉父亲说只有“扶”、“失”二字最恰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洵闻言连连称好,说:“‘扶’字不仅说出柳的柔弱姿态,还描绘了轻风的绵绵情义。‘失’字用得更好,把梅花和淡月浑然一体了,此景色更加迷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