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lh25151
lh265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闲话火柴

火柴的发明与使用,源于国外,清末民初才传入中国,市场上多以日本、瑞典的产品为多,当时称为“洋火”。到1879年,在广州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火柴厂,名曰:巧明火柴厂。随后,一些大城市也陆续有了火柴厂。

火柴没有出现之前,中国人是用火镰取火。火镰用钢制成,形状像镰刀,打在火石上,发出火星点着火绒,稍稍一吹,便有了火苗儿。火绒也叫火煤子,是用艾草等蘸硝做成的。后来也有用一种绵纸做的。用绵纸做的火煤子不可将灰烬散掉,因为灰烬易燃火。洋火过来之后,由于简便易用,很快代替了火镰。火柴是用细细的木条儿蘸上磷或硫的化合物制成的。有一个关于火柴的谜语是这样说的:漂漂亮亮一张床,里面睡着一群小和尚。光见和尚比头亮,不见和尚尿床上。想想,很形象的。自火柴出现之后,一直沿用到现在。后来打火机的发明,代替了它不少功能。打火机应该是由火镰发展而来的,只不过火煤子变成汽油或液化气。当然,打火机里的火石也不再是纯钢,而是用铈、镧、铁制成的合金,摩擦产生的火花大于钢,易将汽油点燃,携带更方便。

从燧火氏发现钻木取火到火柴普及,人类经过了十分漫长的用石镰取火的过程,而从火柴过渡到打火机和电灯,中间只用了一百多年。历史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由慢到快,有时候真让人不可思议。当年轻便易用的火柴像一夜间就进入了历史,现在城市人几乎都不用火柴了,做饭有燃气,照明有电灯,包括烟民们也嫌火柴没打火机方便,弃之不用了。当然,也有个别烟民怕打火机污染,坚持用火柴的。我就见过一位朋友是“火柴族”,而且专用日本产的长把儿火柴。原因是他的女儿在日本,每次回国,知道父亲有此爱好,专给他带回几包来,让父亲作为一种道具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其实,有那么几年,我国的火柴奇缺,2分钱一盒的火柴市价能卖到2毛或更贵一些。原因是大跃进过后,不少工业下马。整个河南只剩下开封、安阳两个火柴厂,由于当初树木砍伐过度,原材料紧缺,所以还限量生产。由于买不到火柴,乡间又不得不拾起上了锈的火镰……记得是1960年的冬月,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因天气太潮湿,我母亲用火镰打了一个小时未能燃着火煤子,拿火镰的手磨出了血泡,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现在,火柴和打火机,作为小小的日用品,外国人早已看不到眼里,而恰巧被我们捡了个“漏儿”。有一年去欧洲,一群群的黑人向游客们兜售打火机等小玩意儿,接过来一看,上面多是用英文标示的“中国制造”。看来,人类是永远也离不开火的,所以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不该忘记火柴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光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