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斗 鸡
江作青罗带(国画) 望 尤
《山河入梦》
机智的魅力
初雪图(国画)
“嘴”在地名中的含义
端午的文化意义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端午的文化意义

阮 直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插艾草、赛龙舟、佩香囊、吃粽子……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习俗,形成了绚烂多彩的端午文化。大众过的端午节是“集体的热闹”,但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一下这个热闹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要比包粽子、划龙舟、采艾蒿、集体狂欢更有文化与生命的价值。

屈原在世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篇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家园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故土,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

传说,当地百姓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又恐其死后为蛟龙所困,遂投五色丝粽于水中。此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两千年来,后人为纪念屈原,把一个忠臣、诗人的死亡日逐渐变成了节日,中国的文化、习俗一旦演变为节日,一定少不了热闹。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伪形”文化,伪得连在节日中的人们都不知自己为什么这么“快乐”。

这些年,随着资讯的发达,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变得容易,人们逐渐知道了端午节与一个大诗人有关,无论怎样,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奸佞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都深表同情,更对屈原之死愤愤不平。

哲学家刘小枫在论述诗人帕杰尔纳克之死时有一段话:“诗人死于‘自己的回忆已经无用’。从哲学上来理解这句话,则表明人类的精神故土已经干裂……诗人自杀表达了诗人对信念的绝对忠诚,表明了诗人拒绝在虚妄的信念中生活。”屈原的自杀表明的也不是他的妥协与无奈,而是他不能放弃信念。苟活着可以接受荒诞与屈辱,但自杀就是刚烈的宣言。死亡才构成了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才绝艳”的头号主题。

屈原宁肯选择死,而不选择生。满脑子儒家思想的屈原其价值观就是自己的人格完善与国家意志的和谐统一,可屈原又无法确保君王的意志就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与幸福,屈原只能《天问》了。

在投江自杀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是对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偷生观的最大嘲讽。屈原选择死亡的人性的态度,就是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他感染、启发着后代的人们。屈原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文化评判高度。

大众过的端午节是“集体的热闹”,但每一个有良知、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过的端午节应该是对“屈原之死”的文化反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