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扶植小微企业最佳措施是免税
浅谈外力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跳楼
以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群众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最大依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群众是推进工作落实的最大依靠

马锁文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辣酸甜。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歌为心声,一首《江山》唱出了中国共产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浓浓深情。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基石,是历史结局决定者。“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有为之君,不敢失万民之欢心” 。宋代学者朱熹,将老百姓与当政者的关系形容为“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王充在《论衡》中更是以百姓群众的满意与否来衡量政事的得失,认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郑板桥当了十二年七品芝麻官,对老百姓那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情厚谊,感动着数百年来的底层百姓,更警醒着数百年来的当政者。古代为政者流露出对老百姓的敬畏之感、亲近之情,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群众,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是多么厚重。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明白其中的道理。从古代“民为重,社稷次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感叹。到现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打造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无不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天下为大,民生为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紧紧依靠群众,慎始如初,我们的工作才不会懈怠,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不胜。

常言道,能下人,故其心虚,虚其心,故能取广,能取广,故其人愈高。我们不但要深入群众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还要带着虚心、诚心和感恩之心去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这样才能对群众的期盼感同身受,就能融洽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培养与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消极、不懈怠、不折腾。诚心诚意地去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地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把“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的爱民之心、亲民之意、为民之举落实到行动上,做“干练”“干事”“干净”的“三高”干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联系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深入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的鲜活范例,但也有一些脱离群众,盲目发展,搞形式主义的冒进运动而贻害无穷的沉痛教训,更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据中组部调查统计显示,“去年一些机关只有7%的干部到过乡镇和村庄,20%的干部从未参加各种调研,2/3的干部参加调研在10天以下”。为什么在交通便利,出行方便的今天,许多机关同志不愿下基层、不能深入群众呢?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借口工作忙,没时间,走不开;二是觉得现在资讯发达,没必要下去跑,有一种“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的盲目优越感;三是认为经常见到基层的同志,也有很多基层的汇报、文字材料,就够了。这些想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看到的材料、听来的信息远没有切身体会的深,技术再发达、信息再畅通、交通再便利,都代替不了干部进村入户、蹲点调研。

有的同志即便下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躁应付。有的同志没有什么基层经验,没有什么群众感情,给群众办不了什么实事,反遭群众误解。更是有个别同志长期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喊一些不着边际的空口号,提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好大喜功,浮夸投机,甚至弄虚作假,严重脱离了群众,造成工作的被动。所以,一些工作部署有阻力,一些政策效果打折扣,一些实际矛盾不能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都与决策和工作安排脱离基层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有关。长此以往,就会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何时,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常怀忧患之心,恪尽惠民职责。尤其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原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郑州都市区建设如火如荼。郑州市委、市政府近期构建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就是为了强化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转变领导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进而坚持不懈地汲取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的力量,依靠群众推进工作的落实。努力营造稳定、高效、有序、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意义重大。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无论是构建“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还是推行“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化管理;无论是推进机关人员下沉的工作,还是落实“三个三分之一”的工作要求。其目的都是掌握群情民意,切实解决老百姓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的各种问题。让群众理解、认可、支持直到参与我们的工作,把党委的决策落实到最基层,落到群众的心坎上。作为新时期党员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坚决戒骄傲、戒娇惯、戒矫情。切实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虚心求教,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我们不但要深入群众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还要带着虚心、诚心和感恩之心去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这样才能对群众的期盼感同身受,才能融洽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培养与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消极、不懈怠、不折腾,我们的决策才能成为群众的心声,得到群众的拥护。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做。”胡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干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新阶段,我们只有自觉主动地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帮困解难,便民利民;才能凝聚人、发动人,动员广大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参与我们的中心工作。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用“功成不必在我任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敬业责任,用“掌权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的精神风貌,用“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利归天下,誉属黎民”的淡泊情怀,用“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的执政理念,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仆意识,去履行职责、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真正拥护我们,和我们心连心,自觉地把我们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我们才能推进工作的落实,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既定的宏伟目标和创造繁荣美好的未来。让我们重温《咱老百姓》这首深情赞歌:都说咱老百姓是那黄土地,大地浑厚托起那个太呀太阳红;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无边的海,大浪淘沙托起那个巨呀巨轮行。天大的英雄也来自咱老百姓,树高千尺也要扎根在泥土中…… (作者为荥阳市委书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