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乾隆皇帝的藏书印章
有车无车 和谐相处
金顶祥云(国画) 庞 泰
连载
连载
《中国式送礼》
中国古代的监狱
拜谒
马克思故居
饕餮纹带盖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古代的监狱

陈永坤

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就建有监狱,不过那时不叫监狱,只是他们用来将狩猎捕获到的野兽关养起来的洞穴。到后来有了战争,要把捉来的俘虏关进洞内加以看管,这就算是最早的监狱了。国家出现以后,监狱才正式成为一种专政工具。唐代一本重要的法律著作《唐律疏义》记载了一个皋陶造狱的故事。皋陶是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人物,舜帝时期他担任刑法官,首创了监狱。从而皋陶就成为古代掌管监狱的神明。历代狱官狱卒及犯人莫不崇拜于他。

尧舜时代,监狱称作“圜土”,也叫“圜墙”。据《广韵》彭氏注:“皋陶作狱,其制象斗,墙曰圜墙,扉曰圜扉,名曰圜土。”《汉书·司马迁传》:“幽于圜墙之中。”颜师古注:“圜墙,狱也。”这种作为监狱的圜墙,也就是用泥石土砖筑成的一种高大的环形围墙,里面关押犯人。据目前所知,圜土是我国最早的监狱。

夏代,监狱叫“台”,后来夏桀将汤囚禁在现河南省禹州市南,台就改称“夏台”或“钧台”。商代将监狱谓“羑里”,也是因纣王将周文王囚在“羑里”(今河南汤阴一带)而得名。

“囹圄”,我们今天还把这个名词当做监狱的说法,起于秦朝。其实根据《说文解字》的注释,“囹”为狱,“圄”为看守。关押起来的犯人,绝大多数施加刑具,以防反抗和逃跑。

到了西汉,才有“牢狱”之名。《汉·箫望之传》:“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掌管牢狱的官员,叫“提牢主事”。牢房也不再是土牢石圈一类,还增制了地牢、水牢、铁牢,建造规模比先前的更要扩大和牢固。而且不再只在皇都才有。而是从京城到州、府、县普遍设有牢狱。用“牢”的另一种叫法“牢城”,是到了宋代才有的。古代封建统治者惩罚犯人常常是在折磨之后,把他们遣送到荒远的边陲地区去充军,或关押,或苦役,关他们或強迫他们劳动的地方就称作“牢城”。《水浒》中林冲发配沧州看草料场,这草料场就是牢城。而“监”的出现,是到了明代始见用。《明律·捕亡门》:“凡犯罪被囚禁而脱监,及解脱自带锁钮越狱在逃者,各于本罪上加二等。”

至清,“监”、“狱”两字合用,及至再后一段时期叫“班房”、“看守所” ,均已一直成为今天人们熟知的用以监禁犯人的地方。但在淸代这三种设施,各有不同的区别,是对已决和未决的人犯实行分管分押场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