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乾隆皇帝的藏书印章
有车无车 和谐相处
金顶祥云(国画) 庞 泰
连载
连载
《中国式送礼》
中国古代的监狱
拜谒
马克思故居
饕餮纹带盖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拜谒
马克思故居

柴清玉

欧洲之行很长时间了,德国西南摩泽尔河畔美丽小城特里尔布吕肯街10号那栋朴实的灰白色三层小楼一直萦绕心头,那里是马克思故居纪念馆,1818年5月5日,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幢不起眼的灰白小楼。小楼门口的墙上,镶嵌着带有马克思石雕头像的铭牌,告诉人们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建筑。迈进大门,故居正厅是马克思的铸铜雕像,仰望那熟悉的面容、深邃的眼神,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国际歌的雄浑旋律在耳边响起。

我放慢脚步,仔细地浏览着展品,倾听着介绍。小楼建于1727年,曾经屡换主人,历尽沧桑,几经整修,至今保存完好。小楼成为马克思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已经半个多世纪了。纪念馆共分23个陈列室,每一个展室重点展示一个主题。一楼第二陈列室介绍了故居的历史,二楼的第十一陈列室展现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旁边的一个小套间,就是马克思的诞生地。我深情地看着马克思生前使用过的桌子、椅子、书柜……想象着马克思学习生活的场景,胸间涌动着温馨和虔诚。

马克思故居纪念馆运用大量的实物、图片、人物介绍、手稿书信和墙壁张贴的一段段马克思的名言,构成了立体式的现代展览效果,使参观者全面了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在连接陈列室的走廊里,可以看到许多世界著名人士的名字,他们或是一个时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或是终生为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奋斗不息,使参观者可以更完整地了解一代伟人马克思、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马克思,也可以看出布展者的良苦用心。

马克思故居纪念馆陈列着《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不同时期各种文字的众多版本,由此我不仅想到巴黎公社,想到俄国十月革命,想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领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想到了苏联和东欧的巨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我的目光被1938年由成仿吾和徐冰合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所吸引,因为它是我国重要的《共产党宣言》译本之一,更重要的是封面上有“周恩来”三个大字,那是周恩来同志1943年12月在延安留下的亲笔签名,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遥远东方的中国人对马克思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中国游客是马克思故居纪念馆的重要客人,纪念馆专门备有中文说明。华国锋同志是拜谒马克思故居纪念馆为数不多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华国锋同志赠送的绘有马克思彩色头像的瓷盘摆放在纪念馆显眼位置。纪念馆厚厚的留言簿,写满了各种文字的感受和思考,其中大部分是熟悉的中国方块字。浏览这些留言,可以从侧面了解当今时代人们对这位伟人的评价。西方持续的债务危机和发展停滞,使不少政治家、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使马克思的伟人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一位来自上海的参观者在留言中说:“无论你信仰马克思主义,或是不信仰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都无损马克思的伟大。”这使我想到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形象思维第一流,文章经纬冠千秋”。拜谒马克思故居,引发我的思考,使我明白了不少是非,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不是终极真理,它只是为我们探索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指明了科学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其本身就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的时间有限,在马克思故居纪念馆只能是走马观花。带着纷繁的思绪匆匆走出马克思故居,在门口嵌有马克思雕像的铭牌前拍照留念。这时天空飘起了细雨,我忽然记起似乎是《马克思传》里写到的一句话:“特里尔,不是下雨就是打钟!”小城笼罩在蒙蒙雨雾中,可是不宽的街道依然喧闹,打着各色雨伞的游客步履匆匆……

车已开出很远很远,美丽的特里尔小城和那栋朴实的灰白色的三层小楼仍在我的眼前浮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