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水姻缘
虚实人间
林肯与继母
“半”字诗和“半”字联
范仲淹的“想象力”
《剩者为王Ⅰ、Ⅱ》
博山薰炉
在陌生的城市暴走
南海岸(国画) 邓子敬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虚实人间

让世界聚焦中国,聆听中国的声音,我们为之奋斗了十年。

2008年,在天津举办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施瓦布主席握着我的手说:“成钢,10年前,我认识你的时候,你是我们世界经济论坛为数不多的中国朋友之一。论坛在中国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和你的贡献分不开。”他的这些话,是对我十年达沃斯生涯最好的鼓励和肯定。

同时,我还有另一个明显的感触。我在达沃斯见到的政商领袖们,很多人都曾在过去一年间与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北京会面,接受我们的专访。中国正在成为他们最热衷走访的国家之一。所以,达沃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依然只是一个传说,你依然可以迷恋它,向往它,但对它的神化和迷信,却是大可不必了。北京也是东方的达沃斯。

华盛顿管不了华尔街

笨人管聪明人,永远管不住——这是我所认为的金融危机的本源。

一位美国金融企业高管曾对我说:“成钢,华盛顿永远无法监管我们,华尔街的巨额财富,吸引的都是我们这些美国名校毕业的智商最高的人才,我们在一起总会设计出合乎法律但又钻法律空子的金融产品和机制,监管者的智慧赶不上我们,只能事后诸葛亮,但已经来不及了,等新的监管来临,损失已经造成,我们的钱也挣完了。”

事情要从华尔街说起。2008年秋天,一场危机从华尔街引爆,逐渐扩散至全球,正如小布什当年所言:“华尔街喝醉了酒,让全世界都跟着头疼。”时至今日,每个人依然还在为这场灾难买单,包括大洋彼岸的中国人。但是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因此坐牢或承担任何责任,为什么?因为发生在华尔街的一切行为都是合法的。笨人制定的规矩,永远让聪明人有空子可钻,反过来令笨人束手无策——这就是华盛顿与华尔街之间关系的写照。华盛顿管不了华尔街,已成共识。

1987年,一部名为《华尔街》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将美国金融市场的“内幕交易”体现得淋漓尽致。“Greed,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is good.”(贪婪不好听,却是好东西。)出现在电影里的这句话,被评为“100句最伟大的台词”之一。电影讲述的是金钱的诱惑与道德的良知之间的博弈,但它的直接效果,就是令全世界想要发财和出人头地的聪明人都涌向华尔街,当然也包括中国人。

直到2008年那场危机爆发前夕,“华尔街”在国人心目中始终是世界金融的圣殿。其实美国每一个城市都有Wall Street。Wall直译成中文就是“墙”,这是一个很土的名字,只能体现出美国人在起地名的问题上没什么创意,或者不愿动脑子。华尔街不过500米长,位于唐人街附近较差的地段,但却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如今“海归”在中国已经算不上什么特别头衔,但在金融圈里,“哥们儿刚从华尔街回来”仍是一种Niubility,或曰Niubilization。

自从200年前华尔街出现了第一张金融债券开始,贪婪与疯狂便成为上天为这条街道设下的魔咒。各种金融创新一度激活了消费市场,合理地控制风险,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但是渐渐地,原本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衍生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脱离了实体经济本身,自成独立王国。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滥用的金融衍生品必然酝酿着灾难性的后果。

按照“阴谋论”的说法,华盛顿是从里根政府时期开始,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控。2011年度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则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大量的佐证。影片创作者对很多重量级人物进行专访,从美国政府高官到华尔街银行家,从金融分析师到大学教授,甚至包括新加坡、中国、法国的政府官员,央视财经频道的《第一时间》还非常荣幸地在片中闪过一个镜头。

特纳勋爵对“金融市场自由”的理解我很认同。

在影片中,华尔街不断游说政府相信“看不见的手”,相信“越自由越好”;雇用最有名的学者在媒体上发表文章,从学理上证明应该进一步放宽监管,付给他们高额回报;同时给政客提供极具诱惑的个人利益,争取自由空间。

我曾就这个问题,向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主席特纳勋爵(Lord Turner)请教。“勋爵”这种称谓是英国人的“封建残余”,直译过来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按说进入21世纪我们不该再喊谁“老爷”,但是出于礼貌,喊一声倒也无所谓。

特纳勋爵认为“相信自由市场”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思潮,人人都这么想,政府同样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为了利益而向华尔街让步。相比简单的“阴谋论”,我认为他给出的是一个更为恰当的解释。思潮不违反法律,但历史就此改写——金融业从那个时期开始,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