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国际社会公认,20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是金融过度创新、监管没有跟上,成为一座脱离实体经济的空中楼阁。但是从当年的金融危机到今天的债务危机,我们发现后果比当初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世界经济被金融绑架了。

上世纪80年代,刚刚经历了1973—1975年经济危机的英美,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通货膨胀、失业严重和生产停滞并存。在这个经济背景下,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几乎同时上台执政,他们的经济政策都体现出这样一些理念:限制工资增长,减轻税负,令商人赚得更多利润,再将这些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创造就业,从而刺激经济发展,也让低收入人群获得更多工作机会。

这种理念持续了三十年,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实际结果恰恰与他们的期望相反。因为在这三十年中,企业家赚到了更多的利润,但这些钱并没有重新投入到实业生产中去,而是被用来玩儿少数人的金融游戏,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

有美国学者举例——假如一个数学天才生活在19世纪,他很难将他的智商变现;而假如他生活在今天,可以在金融或高科技行业中赚取巨额的利润。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现代科技、贸易、服务业的发展,导致那些受能力限制的传统技术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的确在进步,但进步的果实被少数人分享。如今欧洲失业率持续上升,在西班牙等国家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几乎每两个年轻人中间就有一个人失业,“金融误国”绝非危言耸听。

从2008年金融危机演变为2011年债务危机,始作俑者仍是金融业。当过度的衍生产品导致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出于“大到不能倒”的信念,国家首先要拿出纳税人的钱来救银行,巨额债务便从金融机构转嫁到国家头上。当国家财政出现赤字时,第一个跳出来打压做空政府债券的,还是金融从业者。过于集中的财富、过于集中的人才,使得整个金融行业的权力过大。无论在中国的制度下,还是在美国的制度下,最密集的智商和最密集的资本结合在一起,想要“绑架”谁、影响谁,不是特别难的事。

世界各国的政要们在位时,与国际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连,用中国话说叫“裙带关系”;卸任后更是大部分收入要拜他们所赐,何况他们还有孩子和亲戚想去金融界工作。比如不再担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很快成为某国际保险巨头的顾问;鲍威尔卸任美国国务卿之后不久,便应邀当上了几家公司的董事或顾问,每家公司付给他的董事费都不会少于几十万美元。这种政界与商界的相互渗透也使得监管有时候“很难下手”。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新上任不久的奥巴马曾经有意搞金融改革,无奈步履维艰。金融业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除非快刀斩乱麻,但又似乎没到那种程度。当时有人说,如果情况更糟糕一些就好了,糟糕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促使决策者给金融业彻底动一个大手术。但事实是,随后几年间,金融业依然故我。虽然余波还在阵阵向外扩散,而华尔街内部,非但没有人为此坐牢,连拘留都没有。法律制定者拿他们毫无办法。

高晓松酒驾还拘留了几个月,华尔街捅出这么大的娄子,却没人顶罪,凭什么啊?

如果聪明人都去搞金融

作为财经节目主持人,我总能接到各路朋友的电话,托我给他们的孩子或亲友介绍工作、安排实习。大家的目标出奇地统一,不是投行,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我没有遇到任何一个人告诉我他的孩子想当老师公务员或者其他。只有一次例外,是我的一位商人朋友,他的外甥想当厨师,托我介绍北京一家有名的西餐厅。我一开始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知道是说真的。我很佩服这个孩子,有一个有钱的舅舅,但依然清楚自己想做什么。

时下放眼望去,中国所有“成功人士”的儿子们、女儿们、女婿们、外甥们,大都在做金融,这俨然已经成了一股社会风气——只要搞金融,就能赚大钱。更可怕的是,“成功人士”本人也放弃了他们赖以起家的实业,转而去做金融。大学没毕业的年轻人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也把自己的未来定位在金融行业,哪怕根本不知道何谓金融。

为实业服务的金融,已经远远走在了实业前面。在财经频道举办的一场中国政策论坛上,时任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说,很多高端装备制造中所需的高精度轴承,国内企业都不具备生产能力。我想,尽管这样的企业还没有出现,但是想把这样的企业包装上市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银行或金融顾问,或许已经有一百多家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