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影 实习生 郑 文
在人们的印象中,连吐字都不清晰的脑瘫患者很难与“作家”两个字画上等号, 然而家住在工人路44号院的脑瘫女陈志嘉,在2008年正式出版了一本《志嘉心语》,用回忆的题材记录着人伦之美,并荣获当年郑州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奖。4年过去了,这本《志嘉心语》又印发了增刊本,记录着这4年间发生在她身边的爱的故事。她坚定地告诉记者,她会一直写下去……
今年50岁的陈志嘉,在出生时造成小脑脑瘫,由于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她,没能走进学校校门成为她终身的遗憾。在她16岁那年,已经懂事的陈志嘉决定在家自学文化知识,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还主动担任了女儿的第一任家庭老师,为她找来小学课本,买来收音机,让她跟着广播学习拼音。同时,上进心极强的她,开始锻炼写字,由于右手颤抖得厉害,她就用左手练习,起初吃力地写一个字有鸡蛋那么大,还要花上三四分钟时间,歪歪扭扭的。即使这样,她每天坚持练习写字5个小时,直到筋疲力尽,满身疼痛。“苦我不怕,最怕自己变成一个废人。”陈志嘉的眼神里透着坚韧。
1995年,郑州市残联获悉了陈志嘉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市残联老师联系了郑州航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她结成帮扶对子,连续8年,虽然一级级的大学生志愿者毕业了,但是爱心接力从来没有停下来。后来,航院搬到了新校区路也远了,郑州工业贸易学校“碧源”文学社的助残青年志愿者又接过了这支爱心接力棒。
“他们是我生命中的亲人,温暖着我的心,20年来,帮扶我的志愿者达到近千人,虽然我记不清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却记得他们每个人的面孔,因为每张脸上都写着真诚和善良。”陈志嘉说,这就是萌发她写书的动力,在撰写书稿的时候,有时候是陈志嘉口述,志愿者手稿;或者陈志嘉手稿,志愿者誊写,并送发给每一个身边的志愿者和邻里街坊,“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