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4
17
连 载
lh27119
lh2717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古时的

“眼纱”习俗

蒙眼纱的习俗由来已久。《长安客话》中写道:“门前一阵车马过,灰扬。哪里有踏花归去马蹄香?” 在这等风沙蔽天的日子,显贵外出,多半会蒙上眼纱。

至明代,蒙眼纱已颇为普遍。王世贞诗中有云:“短短一尺绢,占断长安色。如何眼底人,对面不相识?”占尽长安色的,便是短短一尺绢的眼纱。可见,在当时,眼纱不仅是抵御恶劣气候的需要,还是一种时尚流行。

关于眼纱的习俗,在古人的小说中也屡屡提到。《金瓶梅》中,西门庆便是眼纱的铁杆粉丝。西门庆每次和女子幽会,不管是潘金莲还是李瓶儿,又或者是其他有夫之妇,进出时总不忘戴上眼纱。还有王三官,有一次为了躲避一群痞子,不得不戴上眼纱,从后门溜出。对于这两人来说,戴眼纱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避免被人认出。不过除此之外,《金瓶梅》中也有其他人物戴着眼纱逛街,或者寻亲访友。可见在当时,眼纱已经是一种生活中的习俗,也是时尚的标志。

眼纱这一习俗的起源,自然是源于北方气候的恶劣。《析津志》曰:“幽燕沙漠之地,风起,则沙尘障天。显宦有鬼眼睛者,以魫为之,嵌于眼上。仍以青皂帛系于头。” 这就是人们所佩戴的眼罩,也就是后来的眼纱。《水曹清暇录》说:北京“正阳门前多卖眼罩,轻纱为之,盖以蔽烈日风沙。” 可见,最初而言,眼纱是为防风沙所设置的。

但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经多年的南北交流,彼此渗透,渐渐便挣脱了原有的地域限制,变成全国普及的一种习俗。而一旦普及后,眼纱的防风沙功能渐渐为人们所忽视,反而成了一种时尚流行,于是也就成了一种南北皆有的习俗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