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
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冯友兰读书

田宏莉

冯友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毛泽东曾对他说:“你好好地鸣吧,百家争鸣,你就是一家嘛。你写的东西我都看!”先生一生教书著书,更是手不离书。晚年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说,我的读书经验有四点:一是精其选,二是解其言,三是知其意,四是明其理。

精其选,就是古往今来,书海浩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少数。应将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只供翻阅。所谓精读,就是要扎扎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的大意就行了。所谓翻阅,就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兴致,就大略看看,没兴致的,随手翻过。什么样的书才值得精读?冯友兰说,自古以来,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将有价值的好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就刷下去,而把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书流传下来。 “古典名著”“经典著作”便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类书我们应该精读。

在选定了应精读的书后,冯友兰认为读书首先要解其言。就是要弄懂它的文字,文字就是书的语言。古人的文字我们看不懂,古人也看不懂我们的《人民日报》,这就是语言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到这道关里有什么情况,只能在关外指手画脚。所以必须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攻破语言这道关口。

冯友兰讲,古人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比作者的话少,作者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所以即使书中的话都认得了,全懂了,也还未能知全作者的意思。因此读书应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就是知其意。读书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如果仅局限于书面文字,那就是死读书,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

冯友兰讲,古人说:“意不尽理”,理是客观道理,意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书便是客观道理在作者主观上的反映。人不可能全知全能,因此,主观上的反映与客观上的道理总有差距,因此,读书仅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了书中之理,就有了自己的意,就可以将自己的意与前人的意互相比较、补充、纠正,这才有可能得到一个较正确的意。这个得来的意才是自己的,才可以用它处理和解决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