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玩水枪切莫射眼睛
烙笔生“画”
用爱开启光明之门
电动公交车
爱你有点难
地铁2号线东大街站选址确定
中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烙笔生“画”
发现·社区文艺达人 参选对象:任更顺 推荐单位:惠济区委宣传部

意境深远的山水、虚无缥缈的云雾、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幅幅古朴典雅、层次分明的画作,全是他用一支烙笔完成。木板、丝绢等材质在他灼热的烙笔下生成了美丽的画卷、多彩的世界。

他叫任更顺,惠济区老鸦陈街道古城村人,从事烙画艺术30多年,呕心沥血,反复钻研,终成自己风格——纯烙画艺术,利用烙笔下自然生成的黑、白、黄三色的巧妙搭配,不施加任何色彩,“不着色彩,尽得风流”。

昨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古城村他的个人烙画艺术馆——一个集展览、创作、培训、经营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大院古色古香,3块铜匾“河南省知名文化品牌”“惠济区农民文化大院”“惠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挂门前。一楼大厅显著位置摆放着他的得意之作:高1米、长33米的烙画作品《炎黄颂》,他用27幅烙画尽展炎黄二帝对华夏民族的贡献。一楼到二楼,房间四壁几乎全是烙画作品。在2楼会客厅,记者看到了悬挂在南墙上他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这幅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千古名作被任更顺在木板上用烙笔表现得生动传神,尽收了原作神韵,还多了份独特的悠远典雅之美,让人震撼。任更顺说,《清明上河图》创作于2004年,花费了他3个多月的时间,当年的市场价值为30多万元。

任更顺自幼酷爱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艺术,长大后对绘画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的日子里,他出过4次交通事故,最严重的一次,在家里休养了几个月。他说,骑摩托车时,脑子里想的也是烙画创作,陷入其中,一不留神,就出了交通事故。就连锄地时,他也情不自禁地锄出写意画,以至于被妻子骂为神经病。

自2001年以来,他早上5时起床,晚上12时睡觉,白天只午休10分钟,一年中就一个假日:大年初一。他要创作,要练习绘画技艺,要学习文史哲,背诵诗词歌赋。他说,搞好烙画,必须有深厚的国学底子,否则作品摆脱不了匠气和俗气。

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让他硕果累累。他的烙画,在全国烙画领域中独树一帜,被国家级、省级、市级众多媒体报道,艺术成就入编《中国艺术名家》、《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大辞典》、《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段时间,我一直忙着申报‘郑州市中原烙画艺术博物馆’,如果申报成功,它将是我国首家烙画艺术博物馆。”任更顺说。任更顺的心野着呢,他要把痴爱的烙画艺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本报记者 杨学栋 通讯员 连敬春 张超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