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近日,据报道,深圳一对夫妇因欠医院12万元治疗费,无钱结清,生下的双胞胎孩子被医院扣了两个月,夫妇俩至今还没抱过孩子。院方表示,也希望家属能将孩子接走,到权威医院继续治疗,但医院也有苦衷。(8月22日《新快报》) 新生儿刚出生,就跟父母隔离,甚至来不及抱一下。父母急着见孩子,医院却“扣婴催款”,伦理默契的破裂,根源系于那12万元治疗费。对这对父母而言,12万元无疑是笔“天文数字”,为此,他们提议“攒钱分期还款”,可遭到了否决。 在此情境下,医院的莽撞做法,成了舆论靶子。将新生儿扣留,当做催款的“筹码”,显然不够人性。新生儿也有起码的人身自由,不应轻易剥夺,以“私刑”方式将其羁留,于情理不合。 可医院也自有“苦衷”:扣下婴儿催款,并非冷漠,而是无奈之举,以前曾有家属找借口逃费。仔细想来,这话也中肯:医院终究不是慈善机构,医疗护理也要成本,需要有人埋单。这跟“利欲熏心”没关系:医疗的公益性,并非建立在医院治病无偿的基础上。事实上,该医院的某些表现,也不乏人性的一面:在治疗之前,没有因该夫妇交不起钱,就拒绝医疗;在扣留孩子期间,他们也在尽力照顾孩子。 医院担心逃费,家属又无钱可交,这种利益的裂缝,该怎么去弥合呢?想必不少人会将话锋转向“保障缺失”和“看病贵”。 保障机制的完善、看病难的纾解,固然是好;但无可否认的是,它终究是个渐进的过程。对扣婴纠纷的化解,犹如“救不了近火的远水”。寄希望于制度层面的速成修复,不太现实。或许,更该追问的是,在保障不完善的现实中,怎么避免拿婴儿做“人质”来催款? 归根结底,需建立起对应的利益平衡机制。若医患双方都能处在“互信”的对话语境中,医院少了逃费担忧,与患者在相互妥协下,营造互谅的默契,比如接受“分期还款”的提议,或能消解“对立”的状态,填平对话的鸿沟。 佘宗明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