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鲁迅与幽默
鹰击长空(书法) 马青山
《西递·宏村:美丽的国家名片》
大 李
岭上秋歌(国画) 李升运
汝 瓷
“梭罗情结”之真伪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载

李商隐一生都在奔走。

公元821年,四月的一天。三辆马车,孤独,凄凉地走着,一路西北,由镇江到荥阳。

荥阳这个地方,位居天下之中。千百年来,文化灿烂,群星闪烁。

父亲死在江南任上。九岁的李商隐扶着灵柩,长途1600里,历时30余天,翻越穷山险水,终于回到了位于荥阳的老家苜蓿洼。看时辰,搭灵棚,挖墓穴,择日下葬,一忙又是五七天。乡下埋人,礼数最是繁琐,所有做派,都是做给活人看的,而且所有程序,都是用来折磨孝子的。待到棺材下葬,黄土封丘,已是夏日落山,野鸦归窠。在陌生的老家,蝉鸣声中,商隐睡着了。

困顿,艰难的生涯,在少年商隐面前铺展开来。母亲从官太太骤然成为村妇,而他的儿子,则完成了一个从优裕儿童到窘迫少年的转变。

他失去了官宦子弟衣食无忧的生活,换来了一种精神的深刻,这种深刻,不会从书上和教室得来,无法告之于别人,只有在特定的精神冶炼中生成。它的存在,将为未来峥嵘崎岖的人生提供必备的精神基础。

他在承受中原文明的浸润。

苜蓿洼东南40里,河南新郑,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出生地。

西行40里,河南巩县,是诗圣杜甫的故里。

西南30里,坐落着创建于北魏太和八(484)年的嵩阳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在登封,可以隐约找到中国儒、释、道的源头。

东去30里,郑州东部的圃田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列御寇的故乡。

李商隐明白,除了读书,他没有其他路子可走了。

堂叔李逸注定要成为李商隐生命中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李逸生性好游。不事农耕,生于乡下,长于旅途。异秉有二,一是记忆力特强,一般书文,几可过目不忘;二是善于思考,能很快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青年时一书在手,双脚行走,游历到京城即考入太学就读,松松考进去。十七八岁即精通五经,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内容操控自如。如果考进士取功名当易如反掌。京城多人知其才华,料定来年科考必进前三。谁知临试之前他却突然凭空蒸发,京城再也不见这个翩翩男子。他也曾动过科举念头,但在内心纵深是排斥的。科场黑暗,考题古板,使他不断积累厌恶。但是跳不出环境,师长同年几乎全将希望寄在他的身上。没办法那就上吧。

临考前夕,接家里来信,说乃父突然中风,估计不久人世。想必乡村郎中也下了病危通知书。李逸得信,一痛一松,痛的是慈父突然重病,我做儿子常年在外,未得尽孝,责己甚切。松的是正好说服自己不去考试,包括师友。于是打点简单行装,京城一天也不多待,径直回归荥阳。老父见远游爱子归来,居然濒死复生,只是全身瘫痪,已不能自理。翩翩李逸自此守在父亲床前,再也不曾出门,侍奉汤药,喂饭擦身,按腰揉腿,接便饲水,闲来捧书读给父亲听,间或也批讲一番。老父卧病不起,李逸日复一日,从未懈怠。乃父有此孝子,居然又活二十年,方才无憾辞世。二十年床前孝子,此名直传到百里之外。

安葬父亲后,许多达官贵人来邀李逸做官,谁知二十年床前读书思考,使李逸更上多重境界。其志向与学问深不可测,婉辞坚拒,决不做官,决不从商。于是四邻送儿子来求学,凡穷人家不收学费,季节下来送一把青菜即为束脩。富家子弟又当别论。凡有潜质者,一视同仁,凡脑满肠肥的纨绔,一概拒之,不论官宦,不论富豪,不论学霸行霸村霸。

徐州节度使闻其名节,备下重礼,三次专门使人请他出山担任高级幕僚,他只给对方一句话:“事人匪易”。此事轰动荥阳,并不胫而走,传到二百多里以外的洛阳,又传到九百多里以外的长安。

少年是需要榜样的,这样的榜样会影响人的一生。具有傲骨又有奇秉还有几分神秘感的叔父,顺理成章成为李商隐的偶像。

李商稳在叔父门下学经读史,受到严格的约束。商隐每能从容处之。经历生活大喜大悲的少年,明白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一段时光,真正是如饥似渴,夜以继日。

钦佩叔父的学识,仰慕叔父的风范。布衣沉稳,胸中存装万卷书。逍遥自乐,不必摧眉折腰事权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李逸也在塑造着孩子的人品。这才是真的老师,不是教书匠,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