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北京暂停所有涉奥数培训
不能让“正能量”一词
变成“负能量”
“三百大战”
别伤害消费者利益
没人上重点就可以嘲讽“吊瓶班”?
别让“许愿池”成为“小金库”
害怕,源于难以追赶
“三桶油”为何少盈利还能涨薪?
面对质疑
更需提升“回应能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别让“许愿池”成为“小金库”

近日,据市民反映,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墓址变身“许愿池”,游客往里投掷钱币。(8月29日《三湘都市报》)

马王堆汉墓墓址变身“许愿池”这类现象,在文物景点是比较普遍的。比如,在武当的金顶,铜建筑的构件缝隙内到处都塞满了各种零币,太子坡景点的水池里也堆满了硬币。这些现象,对于文物景点来说,其实是“幸福的烦恼”,看似细小的金额,聚少成多、积沙成塔也是不小的收入,如果规范管理,还可以成为文物保护一笔固定的收入。但是,也有景点人为地制造噱头,借游客许愿的心理,骗取钱财,有的场所甚至专门利用祈福树等项目以作增收。

正是因为如此,文物景点许愿的现象,在可以聚财的同时,也给景区环境与管理秩序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焚香烧纸的一些项目,不仅污染环境,对于文物古迹来说也是一种损害。

“许愿”作为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习俗,是祈求平安与幸福的文化心理,其作用不在于灵与不灵,而在于文化心理对个体的某种心理暗示,甚至是旅游的一种文化游戏。比如,在民间还有放生、放孔明灯等许愿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许愿”这种文化心理是无法禁止的,也没有必要去禁止。

相反,景区“许愿”习俗,相关管理部门应合理引导,既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一方面规范许愿地点与许愿项目的设置,取缔私人经营的“许愿”项目,保护游客的权益,同时,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环保内涵以及参与性,鼓励游客向文物事业、公益慈善捐献;另一方面规范许愿钱物的统计、管理及使用,不能让许愿钱物成为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的“小金库”,建立公开透明的账户、捐赠名录,加强监督和管理,让游客的许愿钱物成为保护文物景点的一部分。 

木须虫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