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商隐欲走出家门,外出闯荡之意萌生之时,也是让山要带堂弟出来历练的念头生发之际,这也暗合李逸的期望。尽管叔父厌恶官场,不齿商贸,他还是在矛盾中送两个侄子渡过荥水,一路西行,洛阳去了。挥挥手,摇摇手,李逸回去,继续在父亲墓前开馆启蒙晚生后辈。有幸的是,他终于培养出了李商隐,给晚唐颓丧奢靡的文坛推出了一颗耀目的明星;遗憾的是,除了商隐之外,其他的学生均不见大的作为。这就够了,作为一个叔父,作为一位先生,一生有此建树也就足够了。 初到洛阳,陌生的商隐随着堂兄对东都做了短暂的察访。他很快发现,洛阳城中许多人舍得花钱,需要钱的人却没有钱。他以敏锐的谋生目光瞄准了一个行业,这个行业,就是少年商隐融入洛阳的一个楔入点。 隋唐时代文化事业发展很快,官府以文化品位自居,官吏商贾也以家有藏书而受人称道。公私藏书都很兴盛。要藏书,没有书,当时印刷术并不发达,所以要藏书,便要有人抄写,有需求就有市场,抄书因藏书而成为一种职业。收藏界在比较谁的字好,谁的效率高,成本低。抄书界也在暗地竞争,优胜劣汰。少年商隐一笔好字,更难得的是还有一腔文章,初来洛阳,若不抄书,却从何处养家糊口? 于是,夜晚抄书,白天替人舂米。 少年商隐凭着自己的劳动,依靠佣书贩舂,在洛阳永丰坊一侧租下了一套旧宅子,把母亲和姐弟都接来东都,开始市民生活。其实当时的商隐和今日的农民工差不多,不过根据商隐的“占数东甸”一句,推想可能是入了临时户口。 在车马华盖、达官贵人云集的洛阳,商隐艰难但却快乐的负起全家生存的责任。深夜的永丰坊侧这个旧宅子里,总有一扇窗子透着灯光,那是商隐在灯下抄书。每遇佳句,他会情不自禁地诵读出来,有时会被文章感动得泪如雨下。许多问题,少年开始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些懂了,有些似懂非懂,有些就直接生吞活剥。那于深夜一笔一画抄写下的文字亦融入少年心中。慢慢长大,渐渐成熟。从12岁到16岁,商隐的工作被当时东都的藏书界广泛认可。高质量的工作,应该有高额的报酬,商隐一家再不愁生计,渐从贫困进入温饱。 16岁那年旧历新年前,已小有名气的李商隐在洛阳街头设摊为市民撰写春联。他写春联,不仅根据不同买主用不同书体书写,还能按照买主的家世和期望撰写有个性的联句,因而大受欢迎。春联摊前人头攒动,人们争相排队索购,商隐赚得了办年费用,尚有余钱,于是和母亲商定,节后全家回荥阳给父亲上坟。 荥阳风俗,农历春节正日,初一全家团圆,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初三则是为逝去的先人上坟的日子。坟前烧纸钱用物,燃放鞭炮,也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过年。4年前搬来洛阳,总因生活窘迫,尽管洛阳荥阳也就是一两天的路程,但也很少回家,只是不得已时,匆匆回去,上了坟,看了叔父就径直回来。因为雇的车也要收等待费的,时间长了花不起。今年不同了,过了初一,商隐全家就上路了。初三早上到家,给了车马费,让车主先回去了。一干人把老屋子打扫了,即上坟前烧纸。 按说年初三乡俗是不能到别人家串门的,因为这一天是阴间的节日。好在李逸不计较这些,再说,商隐也是自家人,于是商隐带了厚礼去看望叔父。 李逸依然鹤发童颜,颇具仙风道骨。见到商隐,惊喜还有赞许,也许还有内疚,他不知道该把侄子推向人生的哪条路上,矛盾的老人只有慈祥地打量自己心爱的晚辈。 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他说,人命关天的事情。义山,你先别忙着回洛阳,明天务必去何庄一趟。义山,是李商隐的字。 原来5年前在何庄荷塘那惊鸿一瞥,女孩何花就把对面那个翩翩少年镌刻到心上了。李商隐一走5年,音讯全无,而何花却渐渐长成,出落成一个方圆百里闻名的美丽少女。亭亭玉立,美目皓齿,多少名门大户、青年才俊托人提亲,一概不见。一年一年一年,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16岁的少女一病不起,水米不进,延在病床半年之久,眼看只剩下一口游丝般的细气,恐怕不久于人世了。然而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这口细气还在软软地呼吸着。这种不死不活的局面,难为了老何全家老小。 家里把方圆几百里的郎中都找遍了,没有一个识透症的,所有仙奇药物,吃下去一无用处。无奈家人只好请了当地最有学问的李逸来看。谁知何花一见李逸,就如见到了久别的至亲,哭不出声,却只见涕泪横流,洇湿了枕巾被头,那泪水有如荥水的源头,不断地、无声地涌出来,把周围一干人的心都湿碎了。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