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板桥画石
《台湾往事》
文学期刊应坚持文学性
冲动
明永乐青花瓷器
尊重大众读书的选择
lh295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毕业时同学们相互换书,三牛送的是四卷《 毛泽东选集 》,我送他的是一套经济学原理。我知道他很早就想踏上社会干一番事业。”王子寅同学说。

正在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读硕士的三牛的同学王晓亚,接过同学的话说:“毕业分手时,三牛送我的竟然是套新闻传播学,让我很吃惊,他居然在平时有那么宽的涉及面!”王晓亚回忆说,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们都是志愿者。三牛他是服务我们志愿者的志愿者,每天负责从国际广播中心那儿将有关统计材料送到奥运会场馆,路不近,三牛每天骑自行车来回,可他从来不把自己看低。2009年学校利用暑假,组织我们到青海社会实践,三牛是最积极的一个。后来我们发现他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不够,向他指出后,回到学校,他就马上联系到中美商会去实习,以后社交能力迅速提高。这些小事说明,三牛是个非常注重弥补自己不足的人。可以说,学校四年,他从一个比较不成熟的青涩男孩,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见识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毕业前半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后的三牛,让我们与之比较时自愧不如。

三牛离开清华时,只是一个在同学们眼里比较有自己主见和抱负的人,然而仅半年多后的今天,尤其是经历“公选”风波后的三牛,变得沉稳、淡定和成熟了,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喜。

这似乎印证了一个真理:一个人的进步与成长,与他的理想和抱负成正比。

三牛是个有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他的理想和抱负在于他有坚定的信仰,这信仰就是对祖国充满希望,对人民深怀感情,对党的事业矢志不移。他因此在毕业时坚定而无悔地选择了到西北、到武威这样艰苦却大有希望的地方。

“三牛去武威时,根本不知道也没有想到那里会有一个外事侨办副主任的位子在等着他……他是做好了将青春和一生献给那块贫瘠土地的准备。”同学和老师们都这么说,而且告诉我,清华大学到西部去的同学们也都是这样准备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的这些话,对上些年岁的人来说都会背。对三牛这样致力于为祖国和民族富强奉献奋斗一生的年轻人来说,也能脱口而出,而且会在现实的选择中与众不同,独辟蹊径,从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需要指出的是,清华毕业的三牛他也非天才和完人,他是一个正在成长着的有志青年。从离开清华到西部武威的征程上,谁也没有把握他就是一个一定能成为栋梁或者能在短期内就长成大树的特殊人才,他仅仅是千百个有志青年中的一个。艰苦的条件,陌生的环境,并不一定与理想一致的岗位,也许都可能让一棵嫩苗夭折甚至死亡。用三牛他们的话说,西部路途很遥远,前途也很渺茫,要让贫瘠和干渴的土地上长出理想的花朵,只有通过辛勤的汗水浇灌,甚至是挥洒鲜血……“但这些都不可怕,我们是有备而来的。”三牛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

这样的话,对落户西部的人绝不可能是空话,他们必须接受现实的严峻考验,而且每时每刻、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会面临和渗透着这种考验。

其实,三牛从一个普通清华生,到成为“副县级”,并非是简单的“火箭式”飞跃,他的“够条件”也并非是仅仅通过了简单的九道“公选”考试关,他真正的考试合格是在当地人民的心中和眼里,这样的考试才是真正的、更为严格的考试——这样的考试,能从表及里地测试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能穿透一个人的灵魂和思想,能测衡一个人的品质和胸怀。

武威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张生兴说:清华生到武威后,市里给他们每人解决一个住处。有一天我们的领导去检查,发现唯独三牛没有房子。问三牛为什么没有?三牛回答:是我不要的,我在乡里有间办公室,睡在那里就行了,既方便工作,又方便生活。我发现他的内心有种直率和可贵的崇高。

俞中山,武威“公选”工作人员。他说:我第一次见三牛,是那天“公选”报名现场。当时人很多,我发现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特别年轻,便问他叫什么,他说他叫焦三牛。我这才知道他是在我们这儿工作的清华选调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