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属情绪稳定”是不说人话
教授打人
谁都没有豁免权
“杨表哥”倒下网民为何依然唏嘘
6年未尝肉味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送礼“月饼”真金造
不变质的“饼坚强”
谁敢吃?
保护身心障碍者
从“称谓”开始
旅游经济效益
不能只盯着门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教授打人
谁都没有豁免权

教授打人

谁都没有豁免权

这年头扇人一个耳光,跟从前张嘴一句TMD一样随意。很悲哀。

北航教授韩德强,前几天两记耳光扇在一位老人脸上,引来一番口水互喷。互喷口水,该不该扇耳光只是个由头。实质是爱不爱国,看起来格调很高。

很多批评者,觉得韩教授当为人师表,打老人便是缺道损德。我看大可不必将韩德强放到这个高度去要求。剥开一切附加词,本质上,它是一个公民,因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扇了另一个公民的耳光。可以与教授身份无关,与被扇的是不是老人也无关。

韩德强现在高调不道歉,俨然断定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断定自己的巴掌上充满着一腔爱国的热血。这种自我定义的高尚感,充满着超越法律与道义的优越。也因此,在他的世界里,非我即彼,非黑即白。他扇另一个人的耳光,就像从前电影里为民锄奸一样,腰杆子笔挺有力。

如果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判态度,就可以确定一个人爱不爱国,这一定是一个简单的生态,一个荒诞的世界。它看上去是一种秩序,其实是一种霸道。恰恰相反,灵魂的圣洁与污浊,有时候并不在声音高低,也不尽表现在赞同与否定上,而在于面对不同腔调时所处的态度。一记耳光,倒还真是表现得一目了然。

一言不和,扇人耳光,这连骂街的泼妇都为之不屑的蛮夫之举,它表面上是斯文扫地,实质是对法律的嘲讽,对民主的羞辱。用巴掌强迫他人遵从自己的信仰与崇尚,表面上站在爱国的高地,实质上身处道德的洼地而不自知。如果说保钓游行队伍中极个别砸日系车的人是情感发泄错了地方,伤害了他人的财产,那么,韩德强这两记耳光,则是假爱国之名玷辱了他人的人格与尊严,这更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

动因不是动粗的理由,无论这动因看上去多么神圣不可侵犯。许多人将看待韩德强的态度,挺到一个非爱即奸的对立面,便是将人们的价值判断,捆绑到了一个非黑即白的单项选择之中。这种自命不凡的政治式的绑架,将社会的法治将人与人之间的尊严,踩到了脚下。这是对社会生存秩序的藐视与毁坏,令人有一种历史痕迹的心理恐惧。

身为教授的韩德强,在扇人耳光问题上,道不道歉是他个人的事。但追不追究法律责任,却是法治社会不能回避的严肃命题。这与韩教授的身份无关,与他拥有的信仰无关,与他自命不凡的动因无关。无论他掌掴的是老人,还是身强力壮的汉子。

法律面前,信仰不是豁免的理由,谁都不能有豁免的借口。 钱 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