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属情绪稳定”是不说人话
教授打人
谁都没有豁免权
“杨表哥”倒下网民为何依然唏嘘
6年未尝肉味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送礼“月饼”真金造
不变质的“饼坚强”
谁敢吃?
保护身心障碍者
从“称谓”开始
旅游经济效益
不能只盯着门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变质的“饼坚强”
谁敢吃?

不变质的“饼坚强”

谁敢吃?

山东省质监局日前公布了月饼抽检结果,发现有37种抽检不合格!济南贾先生的月饼一年没变质,堪称“饼坚强”,但比起重庆北碚的罗翠容家存的一盒“饼化石”来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她家的月饼已经存放8年整(2003年9月至2011年9月),依然油光发亮,没有发霉,足以进吉尼斯纪录了。

据考,我国的制饼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唐代之后越发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逐渐流传,相沿成俗。如此算来,月饼成为国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已有数百乃至上千年历史。千年传统,人间美意,心手相传,到了今天,反而愈见不堪,委实值得深思。

“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清·杨光辅)。可见,现代月饼与传统月饼主要馅料之间相差无几,然而拜食品科技之赐,现代月饼的辅料就复杂得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时候,月饼安全问题亦由此而生。为了延长保质期,发明了形形色色的防腐剂,遂使月饼生就一副“金刚不坏之身”;为让馅色逼真、诱人,使用漂白剂、人工色素,将饼馅弄得漂漂亮亮,甚至以假乱真;为使香甜可口,添加化学香精、甜味剂,想啥味就啥味,要多甜就多甜,欺骗你的味蕾。一块色香味俱全的月饼,有时就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合成品”。如果小作坊生产,卫生条件堪忧,菌类超标便不在话下。

另外,不少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月饼进口都提出了非常严格的检验标准,甚至禁止收寄月饼。有的害怕干果类月饼中的黄曲霉毒素B1超标,有的担心细菌数量而禁月饼馅料中含有蛋黄甚至是肉类,有的对甜味剂、漂白剂、防腐剂等“过敏”,有的干脆不加区别,一禁了之。虽然原因可能是出于贸易保护而设的壁垒,但也有的是出于对质量不符合检验标准的担心。实际上,它确实是长期困扰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块短板。

要说监管不重视似不尽然。从《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到新《食品安全法》,要标准有标准,要法律有法律,涵盖卫生、成分、加工方式、重量、含水量、观感等等,不可谓不详备、周致。然则,月饼质量仍难以让老百姓放心,安全问题不时浮现。究其原因,月饼安全是食品安全的一个子项,食品安全的通病它一样不少,譬如分散生产、散点经营、零散销售,监管难度大。此外,它还有鲜明的节令特色——生产时间集中,销售时间较短,监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越容易被不法分子浑水摸鱼的领域,越要下大力气监管,不能让不法分子“捞一把就走”成为习惯。源头抓监管难度大,月饼质量监管不妨从终端抓起,节前集中力量对市面上销售的月饼进行全面检查,抓大不放小。对查出问题的企业,要依法从重处罚,并进行曝光,让公众知情并以脚投票,以行动抵制,将黑心企业逐出“伊甸园”。 练洪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