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属情绪稳定”是不说人话
教授打人
谁都没有豁免权
“杨表哥”倒下网民为何依然唏嘘
6年未尝肉味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送礼“月饼”真金造
不变质的“饼坚强”
谁敢吃?
保护身心障碍者
从“称谓”开始
旅游经济效益
不能只盯着门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保护身心障碍者
从“称谓”开始

保护身心障碍者

从“称谓”开始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患病人群约1000万。调查显示,近1/4的痴呆患者会隐瞒或者掩饰被诊断为痴呆,主要原因是耻感和遭遇歧视。40%的痴呆患者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排斥。为此,新京报、央视等多家媒体,呼吁为老年痴呆症正名。

如果没有这一份调查,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会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如此大的困扰和压力。记得在2008年春晚上,演员蔡明因表演小品时频频使用“老年痴呆症”这一骂人语,引来非议,当时许多人为之辩护,觉得一个“称谓”是无所谓的事,可现在来看,正常人如此称呼或许本无恶意,但它带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其实,需要改变的何止是“老年痴呆症”!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里,对各种身体或心理存在一定障碍的人士,总是充满着各种歧视性的称谓,例如语言障碍患者被称为口吃、大舌头、结巴;智力障碍者被称为呆子、傻子、弱智;心智障碍者被称为疯子、神经病,视力障碍者被称为瞎子、盲人。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公共话语中抛弃了“残废”一词,改称“残疾”,但“残疾”一词就没有歧视意味吗?从字面看,“残”和“疾”二字,都带有贬义,这个词太直接不够委婉,依然难以避免对弱势人群的伤害,2008年北京残奥会冠军吕红琴就说过:“我不觉得自己是残缺的。”实际上,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都是“身心障碍”一词。

对于各种身心障碍者,总有一种观点认为:无需为称谓纠结,只需给弱势群体做点实事。这显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思维,把身心障碍者当成无知无觉的个体。实际上,中国几千万身心障碍者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平等和尊严,正所谓善言暖心,恶语似刀,保护身心障碍者就当从“称谓”开始。

所谓文明,本来就是形式上的,一个社会的遣词用语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对弱势群体使用委婉称谓体现社会关怀,理应成为一种常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媒体和公众在称呼弱势人群时都尽量使用中性的词,有些国家甚至认为身心障碍者的称谓仍不够人性化,而改称“身体挑战者”。在台湾,智力障碍者被称为“喜憨儿”,英文叫“Chidren Are Us”,公交地铁上没有“老弱病残孕专座”,而只有“博爱座”。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关于身心障碍者的“称谓”,一直遭忽视。几年前《残疾人保障法》修订时,立法机关内部曾有讨论,是否废除“残疾”一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近些年来,尽管有不少声音呼吁为残疾人“正名”,但未能成为主流的声音。

我们的社会亟须一次文明启蒙,唤醒公众的无意识的偏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身心障碍人群。这样的改变,需要从最微小的语言细节做起,需要政府、媒体、公众的共同参与,但愿,为“老年痴呆”正名,能够成为一个起点。 卫 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