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9
30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火绳

曲 近

说到火镰,就不能不说说火绳,农村过日子的烟火,都是靠这些廉价的物质延续的。现在,我想即使在比较偏僻的乡村,恐怕也看不到这种东西了。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生活的农村里,它要么悬挂在树枝上,要么蛇一样盘在地上,一缕袅袅烟雾升腾向上,这就是乡村温暖的根源。

火绳,是农村保存火种的另一种家什。秋收后,把废弃物——玉米胡须收集晒干,晚上就着如豆的灯光拧成绳子,盘起来,够用一年了。玉米胡须的特点是:燃的是暗火,不会自己熄灭,一根火绳可以燃烧几天。抽闲烟的老人,平时手里就挽着一根冒着烟的火绳,轻柔的烟雾从指间盘旋而上,呈现出老人们悠然的心情。见了人就说,来一袋烟吧。那时候抽烟用烟袋,烧自家地埂上种植的兰花烟叶。烟袋由烟袋嘴、烟袋杆、烟袋锅组成。嘴是玛瑙的,杆是竹子的,锅是黄铜的,被手摸得亮亮的。把烟叶装进烟锅里,用火绳对着烟锅,一口气就吸着了。因为吸烟,人们找到了说话的由头,找到了交流的桥梁;因为吸烟,人们品尝到了五谷之外的滋味。人生是需要经历各种滋味的。小时候看见大人们见面一边吸烟,一边寒暄,很惬意很陶醉的样子,心里羡慕得要死,就盼着自己快点长大,然后也可以像大人们那样嘴里叼着烟袋,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与人交流。烟的话题更多,许多人因烟而走近了对方,成了烟友或者知己。有时候,除了观察他们吸烟的幸福神情之外,我也观察他们手里蛇一样吐着火舌的火绳。

父亲也抽烟,家里离不开火绳,秋天的夜晚,我们坐在院子里的月光下,从玉米棒子上抠玉米粒儿,一棒一棒地抠,手都磨红磨肿了,还得忍着干。月光是真的皎洁,像乳白的牛奶从空中倾泻下来,罩住了整个山村,只有玉米粒儿滑落的声响,像水花四溅。手疼得忍不住了,我就整理堆在一旁的玉米胡须,给父亲拧火绳用。这些咖啡色的玉米胡须都是一团团无序地从玉米棒子上捋下来的,需要一点点理顺伸展,才能拧成火绳。通常这些活儿都由我来完成,因为它不需要力气。进入冬天的时候,家里就攒下了一堆这样的火绳,供烧饭点火和父亲点烟之用。火绳静静地燃烧,不显山不露水地化为灰烬,日子流逝着,生活平静着,乡村像一泓池水,掀不起一丝波澜。

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山村,后来因火绳“引燃”了一宗刑事案件,让人震惊。一个秋天的下午,村里人都下地收庄稼去了,民办教师金泰回家取粉笔,走到门口发现自家的草房四处冒烟,急忙打开门,一股浓烟呛得他后退了一步。他一边喊着失火了,一边满屋子寻找火源,屋里太黑,没发现明火,于是赶快跑到屋后查看。原来火源就在屋后的屋檐上,明火已经燃起来了,太危险了啊。金泰老师手中端着的一盆水对着火源泼过去,火“ 嗞”的一声熄灭了。近前一看,火源竟是一根火绳,火绳上夹着火柴,火绳引燃了火柴,暗火才变成了明火烧着了草屋。要是再晚回家一分钟,后果不堪设想。这事太蹊跷了,肯定是人为的破坏,引起了全村人的猜疑,于是就报了案。很快从公社下来一位姓尹的公安,一家一家地调查了解。三天后真相大白,也让全村人大吃一惊。纵火者竟是一位60多岁的老者,按辈分我该叫他大爷。原来,他的上村办小学的孙子需要交一元多的学杂费,他家太穷,拿不出钱,就想让金泰老师给免了。可那时候家家都一样的穷,免谁不免谁真的很难平衡,最后没免成。为这一元多钱,这位大爷心生恶念,于是才有了纵火烧屋的暴行。那个年代,对刑事犯处罚较重,大爷被判了三年,他为自己的极端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我离开农村时,他还没出来。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平静的乡村生活深处也潜伏着暗涌,说不定哪天就会掀起波澜。这是小时候我在农村所经历的最大的一个事件,它几乎毫不客气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从那件事上让我明白了火的可怕性,火绳也会被用来做坏事。

对于火绳,更多的记忆还是美好的、温暖的,它充满了温馨的人间烟火味,它是我童年精神营养的一部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