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最美的时光》
秋蟹味美诗意浓
巴黎散记
初识张寄寒
唐代壮士
lh2912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初识张寄寒

2012年初秋的一天,在有着中国第一水乡美誉之称的周庄,我有幸认识了张寄寒先生。在去周庄的路上,同行的昆山市作协主席万芊就给我介绍了张寄寒,说他开着一家茶楼,是一位作家。当时,我并没在意,以为只是万芊的一个普通朋友,一个普通的老人而已。

当我们走进三毛茶楼,一对老夫妇忙起身相迎,热情招呼。经过万芊介绍,我才知道,他们就是张寄寒夫妇。张寄寒先生面目清瘦,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再之微笑的脸庞,给人一种很和蔼、很亲切的感觉,像是自己家里的一位长者。张寄寒先生虽已年逾古稀,却身板灵活,转眼之间给我们每人端上了一杯龙井茶。他的夫人用一个木盘端来了各色小吃点心,有茴香豆、笋豆、枣泥饼、瓜子、花生等。事后我才知道,我们享用的是当地有名的阿婆茶。阿婆茶不是茶叶品种,而是一种喝茶的形式——茶水加小点心。茶楼虽处在古镇中心,但很安静。万芊跟张寄寒先生愉快地交谈,我一边品着茶水,一边欣赏着窗外的景色:古老的小桥长满了青苔,小船在眼前飘来飘去,船家女曼妙的歌声荡来荡去,秋风穿窗徐徐扑来……

看到不断有客人进来,张寄寒夫妇楼上楼下端茶送水,难得好好歇息一番。我在想,老先生这么大年龄了,却还为生计忙碌,着实不易。万芊似乎知道了我的心思,他说,老先生的子女事业有成,都在国外发展。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对水乡情有独钟,舍不得离开这里,开茶馆并不为赚钱。张先生接口说,这个小小的茶楼也是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辞藻不华丽,篇幅也不长,所以稿费也不高,但是意境和韵味还是有的。

接下来,万芊介绍了有关三毛茶馆的情况,我才知道,三毛并没来过此茶楼。但茶楼还是与三毛有些渊源的:1989年4月,台湾女作家三毛来周庄,张先生寻踪采访,写成散文《三毛在周庄》,相继在国内外一些报刊上发表。而后,他把样刊寄给了三毛。从此,就有了书信的交往,并约定1991年10月在周庄见面,可惜三毛于1991年1月4日在寓所自杀。1994年,周庄旅游公司为了纪念三毛在此开了茶楼。1998年,张先生承包了此茶楼,开始了文化人的经商之路。在他的经营下,三毛茶楼已经成了古镇的一道文化景观。至今,茶楼已经接待了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来茶楼喝过茶的名人,可以开出一串长长的名单:龙永图、吴冠中、余秋雨、敬一丹、宋祖英……

楼下和楼上陈列了三毛的亲笔信和有关文章、资料。墙上悬挂着张寄寒先生飘逸的书法:有客清茶待,无事乱翻书。更令我心动的是先生的另外一幅书法作品:写作可以使人善良,写作可以使人精致,写作可以使人美丽。我在这幅书法作品前驻足了很久,沉思了很久。回到茶桌前,张先生已经把签了名的新作《笛声悠悠》递给我。我一边感谢一边赞叹先生悬车之年还笔耕不辍。万芊忍不住说道,张先生去年被中国作协批准吸收为会员,这也是近年来加入中国作协年龄最长的会员。

我看了张寄寒先生大作上的简介,这才进一步了解到老先生退休前是周庄镇文化馆的一名普通干部,平时爱好文学,在《百花洲》《儿童文学》《天津文学》《散文百家》等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母亲的三道菜》《蚕豆戒指》等六部专著……

谈及文学创作,张寄寒先生坦言:“我在生于斯、养于斯的故乡生活了大半辈,记忆里有那么多熟识的父老乡亲,他们的悲喜爱怨,我早就烂熟于胸。”从先生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对真善美的感激,难怪他笔下的江南,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和喜欢。

小桥流水杨柳岸,吴歌浅唱茶飘香。在如诗如画的周庄,喝茶,聊天,看书,写作……这样从容、淡定、如闲云野鹤的生活也只有张寄寒先生独有。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到周庄去的,还会到三毛茶庄喝茶,像三毛给张寄寒先生写的信里说的那样:让我静静的,在你的故里,在大街小巷,走个够。真好,周庄有你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