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被幸福”的莫言正被“过度消费”
家长的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警惕手机依赖引发社会伦理危机
食品安全岂是“考”出来的
中国人急从何来
“80后贪腐新兵”
引出官德新命题
“中国式过马路”
折射什么心态
设定儿童成长阶梯标准
是一根筋思维
莫做“公堂木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警惕手机依赖引发社会伦理危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近日,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10月15日《城市信报》)

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由手机引发的各种伦理悲剧,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一再重复上演。这个社会,手机的功能早就溢出了其单纯的通讯意义,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终端,聊天、玩游戏、刷微博、购物……手机的能量将愈来愈大。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似乎更能佐证这一观点。手机已然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手机带给我们的快乐与便利的同时,亦悄然间对其形成了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被掌控、异化,没有手机就好比生活没有了电,吃饭没有了盐。正如小说《手机》的作者刘震云所说:“我就觉得手机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对使用手机的人产生一种控制。”

“关上电脑去睡觉,躺在床上玩手机。”据调查,有六成网友睡前不玩手机睡不着。当玩手机成习惯、成瘾,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会让手机变“手雷”,长时间盯着手机对身心健康有害。更重要的是,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很多人都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边走边玩手机的人是大街上躲不过的风景,公交车、地铁、会场、课堂、办公室……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人在玩手机。倘若在一个地方,手机没信号或上不了网,很多人会异常的焦虑和焦躁,好像被这个世界无情地抛弃了一样。

有网友称:“朋友们一起走路时我会提醒他们,帮我看着路。我朋友有时候都看不下去了,会朝我喊能不能收起手机说会儿话。”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都在玩手机、谁也不理谁的现象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手机里的众声喧哗与手机外的众生沉默,反差强烈。

手机的便利压缩了时空,虚拟空间里的狂欢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回归现实却是人的精神和情感变得更加空虚和苍白。小说《手机》被冯小刚拍成电影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电影的主角严守一就是在手机给他的生活带来快乐、带来爱情的同时,也使他的婚姻遇到了很大的危机,而危机的爆发是因为他偶然把手机忘在了家里。

这俨然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手机引发的爱情、友情、亲情等伦理悲剧多如牛毛,可能谁都有过因为玩手机将别人或被别人晾在一边的经历。亦如刘震云所说:“《手机》反映出了人与人关系的改变,包括心与心之间的扭曲。”沉溺于手机的奇幻世界,淡漠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疑会消解信任,增加隔阂,终造成一种疏远,亲密的关系因此而生硬。

老人摔盘离席的现实案例警示我们,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社会伦理危机。侯金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