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化未遂
“元芳体”意在追问事实真相
反对异地高考是保利益而非争权益
不要失掉改革调整的
灵敏度
教育基金遭遇“零捐助”
让谁尴尬
《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的
人本价值
接送孩子上下学
是种民生尴尬
“干部辛苦”
如何化为“人民幸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接送孩子上下学
是种民生尴尬

接送孩子上下学

是种民生尴尬

继“中国式过马路”之后,“中国式接孩子”又成网络热门话题。19日,南京华侨路茶坊将这一话题置顶到首页,立即引来众多网友的跟帖热议。而类似的话题,在全国各地的论坛中,也都吸引了众多家长吐糟。(10月20日新华网)

逻辑有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正像中国逻辑的必然性一样,“中国式接孩子”,可视为本土的一个特色。因为,每到放学时间,在国外多数地方的小学门前,不可能见到中国式的车水马龙般的接迎。那种家长们开着两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人群之众、秩序之嘈杂仿如集贸市场,是只存在于本土的场景。

“中国式接孩子”,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但这一生活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却是诸多社会问题。往小处说,它是种人力资源浪费。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不管风吹雨打,这已成为很多中国家长的功课。父母不接送,也会有爷爷奶奶代劳。就是这些家长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值钱,或值得付出,但这种时间资源的浪费,谁能说不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换言之,利用这些时间资源,人们干点啥不好?时间就是创造,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生命,此一时,变成了时间就是损耗。

孩子都长着腿,都能蹦蹦跳跳地往前走,可为什么家长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学放学?这里面的说道儿就更多了。于那些家里的独苗而言,有个伤不起的问题。在多数学校门口,都会有大量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毫无秩序地停在学校附近,更有不少小商贩夹杂于人流、车流之中,不仅瘫痪了交通,还给孩子们的安全埋下隐患。家长接送孩子,不是爱好,不是中国式习惯,是他们心理难以承受那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安全闪失。

“中国式接孩子”,现象形成的原因复杂,无论从孩子的个人成长而言,还是从其他方面讲,都绝非是件好事。一个城市如有几十万乃至百万的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小朋友,那么,每天要往返学校两次人流将是数百万计,仅此一个单项纪录,对城市的交通压力就相当得大。由此构成的内在混乱,又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新的威胁。这真是一个老乱子未解又添一个新乱子。

“中国式接孩子”是种民生无奈、民生尴尬,也表明国人缺乏安全感已深入骨子。断掉这个本土特色,不是三两天的事情。孩子的安全大于天,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创出办法,让孩子安全,家长放心。谁家孩子谁心疼,除了交通安全问题,拐卖儿童的黑手无处不在,学校附近的小店里,多是垃圾食品和有毒玩具,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怎会不生出“中国式接孩子”的窘境?说到底,这些现象所折射的还是人们的生存压力,“亚力山大”,解决起来,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智慧。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