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做强旅游节庆品牌的思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顺路吃海鲜
政治体制改革:
终结官本位 回归民本位
『中国式养老”还得政府多作为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助力郑州都市区建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做强旅游节庆品牌的思考

新郑是中国枣树发源地之一,红枣文化源远流长,其种枣历史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1999年,新郑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红枣产业已成为新郑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为弘扬新郑红枣文化、提高新郑红枣产业知名度、促进枣乡人民增收致富,从1998年起,新郑市连续15年举办“中华枣乡风情游”活动,打响了新郑红枣旅游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华枣乡风情对相关产业有哪些带动作用?如何利用旅游节庆品牌助推相关产业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如下深入思考。

相辅相成融合发展。中华枣乡风情游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对新郑红枣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一是促进了一批红枣品牌的培育。截至2011年,新郑已有红枣深加工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5300余人,年产值35亿元。目前,新郑已初步成为全国枣产品加工集散地和技术孵化中心。二是促进了红枣研发体系的建设。目前,新郑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首个红枣大学,开发出大枣产品12 个系列230多个品种,打造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农产品1件,起草制订国家标准1项,获得相关专利170余件,以枣片、枣博士、红枣酪等为代表的红枣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三是促进了农民收入提高。目前,新郑市在新疆地区从事大枣种植和销售的人员多达6万余人,每年销售总额达10亿多元。同时枣乡游还促进了农家乐发展,新郑红枣产区共有30家“农家乐”,今年中华枣乡风情游期间,“农家乐”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数百万元。

助推新郑旅游提速。中华枣乡风情游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枣乡人民带来了实惠,也为新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平台。

一是打响新郑文化旅游品牌。作为中国红枣之乡,新郑近年一直在探索发展红枣文化旅游之路,连续举办多年的中华枣乡风情游,帮助新郑成功打造了靓丽旅游品牌——红枣文化旅游。从红枣文化研究院成立到红枣大学揭牌,从政府主办、企业参与到政府指导、企业主办,从省内知名活动到国内著名品牌的华丽转身,为新郑文化旅游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促进红枣文化广泛传播。通过举办迎亲、打枣、献枣仪式等特色旅游活动,使游客生动体验新郑红枣文化内涵,促进了红枣文化快速传播。

三是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枣乡风情游巨大的宣传和人员聚集效应,促进了新郑大枣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旅游、红枣、餐饮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新郑如今已形成骨干企业近40家,相继开发枣产品近300个品种的产业基地。

四是带动枣乡人民增收致富。每年枣乡风情游活动为枣乡人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良好时机,游客抢购红枣、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参观游览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增加了枣农的收入。

不断创新营销模式。一是加强旅游整体规划,打造旅游特色化城镇。为吸引更多游客体验枣乡游,必须做好旅游整体规划,以打造中国红枣特色旅游城镇为总体目标,打造中国第一红枣旅游品牌。比如将孟庄镇建设为中国第一红枣旅游特色城镇,积极做好交通道路、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二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增强旅游品牌辐射力。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精心包装新郑红枣旅游形象,全面宣传新郑红枣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红枣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辐射面,由粗放式无序经营向集约化规范经营转变,促进红枣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四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规范化经营。加强对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旅游环节的管理,提升枣乡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满意度水平。对枣乡周边交通道路进行必要的修整和拓宽,同时建立旅游产品研发体系和激励机制,增强旅游的吸引力,为广大游客提供高品质服务。

(作者单位: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