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 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常怀助人为乐之心
今冬首批12名新兵赴藏
新农合带来新幸福
“三个到位”
宣传贯彻《条例》
丹江口库区移民
“两证”办理开始
坚持“三项制度”
助推网格化管理
遗失声明
聚焦发展中的新郑
关注你身边的新闻
深入开展“扬正气
树形象”活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农合带来新幸福

本报记者 沈 磊

过去,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如今,谁有个头疼发热,身体不舒服的都习惯去找大夫“瞧瞧”,一方面是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

家住新郑市城关乡的李大爷,这几年落下冠心病的病根,两天前,他因为心脏不舒服又来到了乡卫生院。 “我现在打了一个星期的吊瓶,也就花一百多块钱。以前为了省钱,有病也不敢去医院,现在好了,新农合报销比例这么高,我再也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了。 ”李大爷笑着告诉记者。像李大爷这样从新农合中得到实惠的人还有很多。

新郑市新农合政策自2005年实施以来,政府每年都在加大报销比例,参合群众的人数和补偿水平得到了逐年提高,极大地缓解了该市农村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基层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新郑市薛店镇常刘村村民常红学逢人就夸新农合的好处,去年他因食管胸膜瘘住院总花费21万元,新农合补助就达14万元。“20多万的医疗费用对我们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幸好我们都参加了新农合,要不然我都不知道该咋办。”提起新农合,他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新农合实现农民“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的生活愿望,农民看病也能“报销”。从实施新农合制度以来,该市新农合累计受益群众160多万人次。仅2012年前9个月,该市办理合作医疗补助41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农民从新农合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也逐年提高,群众参合率由2005年的91.35%提高到2012年的99.70%。

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的补助年年增加,新农合对农民的医疗保障能力日益增强。报销费用的封顶线不断上升,封顶线由最初的1万元提高到今年的15万元。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比例从2005年的25%提高到2012年的48%。高血压、冠心病等11种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达到60%,肾衰竭、血友病报销比例达到80%,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6类大病报销比例更是达到了90%,农民只需掏少部分的钱就能把病看好。

如何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新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郑市在制定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时,结合新郑实际,建立具有新郑特色的‘家庭账户+门诊统筹+住院补偿’的模式,这样既保障了群众合作医疗的受益面,又保障了住院病人得到及时补偿。”今年以来,该市从合作医疗统筹基金中抽出60元建立门诊基金,其中30元为家庭账户,30元为门诊统筹报销,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产生的医疗费用可以享受到50%的补助,并且在郑州地区率先实现省级医院和郑州市级医院直补,极大地方便了参合百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参保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几十块钱就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有了新农合我感觉心里很踏实,幸福指数大大提升。”八千乡楼刘村刘大爷说,这也许是所有参保农民的心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