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交通违法与个人信用挂钩 怎么挂?
遮羞墙
求真务实自会风始
政务微博助推政务公开
美国“财政悬崖”有多悬
反腐败,最缺的就是“认真”
不等字幕就散场的幕后
分省录取不废
异地高考难解
从交易额
突破万亿元说起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等字幕就散场的幕后

几部大片轮番上映,火了岁末的电影市场,周末也去凑热闹,几部热门影片看下来,却有一个共同的观影感受。无论是《1942》的民族悲情,还是《少年派》的奇幻场面,都无法在片尾字幕刚刚出现的时候,留住观众的脚步,字幕成了散场的信号,谁都没有将其当作电影的一部分。

缺乏留下来看字幕的耐心,被很多影视圈人士看做是观众素质的问题。旅居海外的人士也在网上列出别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指责国人“中国式看电影”的恶习。日本人一定要等到电影最后的所有字母都放完,才起身离开,剧场也才慢慢亮灯。他们说,最后的字幕部分是所有摄制人员和协作单位的名字,看完是对他们的尊重。

如果说“中国式过马路”背后有着信号灯设置不当,行人路权缺乏保障等客观因素的话,那 “中国式看电影”的背后也有着诸般无奈,不能以一句观影人素质低下结论了事。

有人想要尊重电影的制作者,却无奈要在清洁工的目光中,提前走出放映厅大门。影院灯光也总在字幕出现的瞬间同时亮起,也许你还沉浸在《1942》结尾处,已失去所有亲人的老东家拉着小女孩,走上返乡路的悲苦之中。可亮灯的信号就像“集结号”一样,让所有人被推回现实世界。也许你还沉浸在《少年派》里老虎离去时瘦削的背影,可你却正如里面台词提到的那样“没时间好好告个别”。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看电影”?恐怕这和中国看电影的历史习惯养成有关。电影在发达国家已有百年历史,而即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看电影的记忆也多来自广场放映露天电影和农村电影放映队。哪怕是今天,在美国看一部电影平均大约花费6美元左右,而在国内则动辄几十、上百。到影院看电影之于国人,始终是个稍显奢侈的行为。这导致观影习惯的历史性缺乏。

而影院资源的缺乏,使得商家为了谋利而缩短间隔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增多排片场次,这也是导致提前亮灯“驱逐观众”的原因。因此,不等字幕就散场的无奈,不全部源自观众素质。改变“中国式看电影”的种种,需要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需要影院资源配置的改变,更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 刘晶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