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梦”的文化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美丽生态园林
实现组织工作满意度持续提升的途径
旅游业在“五位一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筑牢“三道”防线 科学有效预防腐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筑牢“三道”防线 科学有效预防腐败

蔡 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认真领会并落实好习总书记讲话精神,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就基层工作来说,下大力气抓好预防,筑牢动机、机会、权力防线,切实消除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从宣传教育入手,筑牢“动机”防线。古人说得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病如此,反腐败也是如此。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首要的是着眼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筑牢动机防线,切实消除腐败行为产生的心理条件。一是“大宣教”引领社会风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腐败作为一种丑恶的社会历史现象,其发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要抓好预防腐败工作,必须将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注重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全社会预防腐败的格局,以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占领反腐倡廉的舆论阵地,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二是“从政教育”强化价值理念。“志正则众邪不生;志不正则众邪生”。领导干部发生腐败问题,往往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有的是理想动摇、思想变质;有的是心态失衡,转为腐败;有的是心存侥幸,引致腐败,等等。这一系列因思想问题而导致腐败的现象,深刻地警醒我们,必须在从政价值理念上下功夫,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从政道德教育,着力构筑“不愿为”的自律机制。近年来,二七区在严格落实上级深入开展“四会一课”廉政教育要求基础上,坚持教育内容、方法、形式创新,运用组织党员干部到法院现场听审等办法,提高了教育效果。三是“廉政文化”营造廉洁氛围。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一点一滴地改变人们对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党员干部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刺激,便有可能产生腐败动机。而以廉洁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的廉政文化,是筑牢动机防线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因此,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用廉洁的主流意识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二七区坚持开展廉政文化“六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打造一批省、市廉政文化示范点,营造了“崇廉尚廉”、“廉荣贪耻”的浓厚氛围,使廉洁理念深入人心,有效消除了腐败动机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筑牢“机会”防线。制度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习近平同志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腐败机会就是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漏洞、缺陷的具体表现,它直接影响着腐败动机的强弱和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是腐败行为发生最根本的客观条件。构筑机会防线,一是抓制度完善不让腐败机会有滋生的土壤。远腐败,保清廉,为民众,是我们党生存之基,也是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的从政之根。我们必须大力推行科学有效地防止腐败措施,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制度、公开透明的财政管理制度和竞争择优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逐步形成严密可行的制度网络,构筑“不能为”的制度体系,不让腐败机会有任何滋生的土壤。二是抓制度创新不让腐败机会有出现的空当。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推进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科学透明的职务消费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廉洁从政行为。二七区在快速发展建设中项目多、资金流量大,为防控在项目管理上的漏洞,创新出台了《项目指挥部资金监督办法》,有效消除了腐败机会出现的空当,做到防控廉政风险,存利去弊、预防在先。 三是抓制度执行不让腐败机会有寻租的空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可见制度的执行在制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处于核心环节。目前预防腐败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注重创新制度,忽视制度执行;制度厉而不严、令行不一,导致制度失去对防治腐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监督和问责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三,加强监督制约,筑牢“权力”防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不单是自然状态和个人修为,还是一种权力品格,是政府品质,也是政治伦理。何谓清水之源头?关键还要从“约束权力”着手,为权力套上监督制约的“缰绳”,从而实现“政治清明”的最终目标。一是围绕权力过度集中推进改革“限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勇于突破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简政放权”,削减、限制和转移一些部门行政权力,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继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改变政府“大包大揽”,发挥社会自治功能,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好社会”的治理模式。深化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建立公共资源配置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科学化水平。二是围绕权力暗箱操作推进阳光“示权”。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见,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为确保公共权力不被异化,就必须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司法以及公共事务的公开,形成多样、便捷、全方位的公开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运行机制。二七区注重权力行使前和行使中的制约和监督,创新性地对公款外出时间、行程、人员、经费及影像资料进行“五公示”,“哪些人、什么时间、到哪里去、花多少钱、干什么事”都得到了有效监督。三是围绕权力滥用私用推进全程“控权”。有效防治腐败,还要综合运用内部控制、外部监督和科技支撑等各种手段和措施,对权力运行实施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监督。针对权力运行的“关节点”、内部管理的“薄弱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完善相关防控措施和制度规范。同时,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把科技手段运用于权力监督的各个方面,提高全程控权的科技含量。二七区为加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度,在农村集体“三资”中心配备电子触摸屏,搭建群众自助查询平台,有效提升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者为二七区委书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