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二七区基层站所评议群众满意率提升
政协委员视察两环十七
放射道路绿化提升工程
北京至郑州段
开行70对动车
京广高铁26日全线开通
就地城镇化 农民换“活法”
七项合作推进郑汴一体化
敢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进郑州荥阳山区——
就地城镇化 农民换“活法”

人民日报记者 曲昌荣

编者按

《人民日报》14日5版“走基层·一线见闻”栏目刊发《走进郑州荥阳山区——就地城镇化 农民换“活法”》,记者以所见所闻报道了就地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新修的马路宽阔平坦,拔地而起的新型农村社区漂亮舒适,农民搬出大山,就业不离家,亦工亦农,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介绍了荥阳市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 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投身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做法,现转发如下——

真没想到荥阳变化这么大!荥阳是郑州一个县级市,路况差、环境差在郑州很是有名,尤其是山区农民生活条件艰苦,让历届决策者头疼不已。而今走进荥阳,只见新修的宽阔马路不断延伸,道路边一座座新型农村社区拔地而起,越来越多农民搬出大山,住进社区,有了工作,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路况差,曾经是荥阳农民心中最大的“结”。在这里,村与村之间、村与镇之间,甚至是一些通往郑州运送物资的重要通道都坑坑洼洼、黄土漫天、狭窄难行。“路就是血管,流通不畅如何谈发展。”荥阳市委书记马锁文告诉记者,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农民就地享受城市生活,就得先扩张“血管”。12月12日,站在环翠峪旅游景观大道的施工现场,记者深深地被那种开山凿石的气势所震撼。而这条路曾经是刘河镇村民挥不去的痛。村民王明杰回忆,这条路是通往荥阳最近的通道,不但崎岖难行,中间一个地方还有个隧道,只能单车通过,冬天不能下雪,夏天不能下雨,堵车几公里是常有的事。曾经就发生因为堵车,救护车无法通行,一位农民死在了半路上的事。“由于工程量大,投资大,是否值得为这个小镇修条大路的讨论就一直没停过。”刘河镇党委书记赵国君说。而今,双向六车道的大路预计明年就能通车,荥阳通往环翠峪景区的时间将由一个多小时缩短到十几分钟,山区农民将真正迈上富裕路。规划全域41条、总里程超过350公里的“5826”路网工程正在实施。市、镇、村间总里程300多公里的道路将在明年“五一”通车,伴随着道路两旁生态廊道的建设,景观大道、游园、绿地织密了一张绿色生态大网。

“就地城镇化,让咱农民换了活法!”记者走进荥阳市崔庙镇郑庄古城社区的居民王勇权家中,他一脸自豪地展示着。这个140平方米装修讲究的大房子里,不但有电视、洗衣机、冰箱这样的“老三样”,还有电脑、微波炉这些过去农村的“稀罕物”。王勇权说,一年前他还和家人挤在山上的小矮房中,用的水也是从山下运上来,一罐要花上10元钱。如今不但用上自来水了,还买了太阳能热水器,24小时享受热水,这在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像他一样,过去散落生活在山上“巴掌村”,现在搬进新社区的崔庙镇农民有2万人。

虽然是寒冬,每天上午,槐西村的村民王铁良都要到槐西社区二期的施工现场去“催工”。而就在一年前,他还是村里带头不离开老村的“顽固派”。“以前总是觉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村里,习惯了不愿改变,现在看到乡亲们都住上了新房,比我自己盖的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我也羡慕啊!”的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涉及拆迁、土地补偿、社区建设等各个环节,农民积极性是怎样真正调动起来的?

“只有让群众心里敞亮,我们工作才有力量。”荥阳市副市长王智明告诉记者,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荥阳市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建立“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36名县处级干部和1247名乡镇街道干部围绕拆迁、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在征迁各个环节中,始终坚持阳光、透明操作,按照征收标准及时足额地将补偿款发放到位。他们还坚持分批推进、试点先行。“样板”出来了,农民争先恐后要住社区,政府推动慢了他们还不高兴呢!目前,在荥阳,40个新型农村社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过了年,将有更多的农民住进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农村社区,享受到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利生活。 (原载《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4日5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