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肥红瘦
古董局中局
郑州地理
随笔
散文
新书架
阅汉堂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地理

王胡寨村

朱坤杰

王胡寨是二七区的一个历史村庄,现为二七区嵩山路街道办事处王胡寨社区。村名由王寨和胡寨合并而得。据传,明初胡、王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此,形成胡寨、王寨两个村,后因人口增多,两村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村庄,村名也演变为王胡寨。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大队)曾是郑州市郊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上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以号称双百万(每年上缴公粮100万斤,生产蔬菜100万斤)大队而闻名郑州。特别是1978年该大队在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的指导下,试验场采用红薯堆栽新技术,达到亩产超过万斤的好成绩。其中最大一株的重量达129.25公斤。并在1979年《河南科技参考》01期上刊登了《红薯堆栽“一母五子”获得258斤高产的经验》的经验性文章。这种特大红薯曾连续三年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受到参观者的高度赞扬。1974年该大队在实现“四个一”(人均产量1000斤,给国家上缴公粮100万斤,库存100万斤,生产蔬菜1000万斤)的基础上,办起了拖拉机站、试验场、面粉加工厂、畜牧场、副食品厂、林场、果园等,当时被树为郑州市郊区的典型,在郑州影响巨大。

1977年由大队统一规划,拆除旧民房,建起了7座两层 “大寨式” 的楼房,每户有前后院。社员吃粮、就医、子女入该村小学,大队全部包干。这种做法,曾一时轰动省内外。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王胡寨大队就是郑州市郊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据说,1970年到1983年,到王胡寨大队参观访问的外宾就达600多人次,其中有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前苏联、荷兰、加拿大、朝鲜、南也门等国家。特别是1974年11月,南也门共和国总统鲁巴依在时任农林部革委会主任沙风的陪同下,到该大队进行参观访问。大队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群众手持鲜花、彩带,载歌载舞,热烈欢迎来自非洲的客人。这段历史虽然过去40多年了,但每当村民们谈到这些,内心依然充满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