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者手记
网格化促和谐发展 让群众满意
蓝黄橙红 多彩网格 四级预警 深化提升
唤醒沉睡的历史
土地流转助推现代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唤醒沉睡的历史
汜水玉门古渡
天下雄关——虎牢关

汜水镇

通讯员 任学军 禹欣

一踏上荥阳市汜水镇的土地,一种浓烈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凝望着厚重的虎牢关碑刻、感受着玄武灵台的苍凉,聆听着黄河号子的雄浑,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情怀便填满了人们的心灵……

如今的汜河河畔,呈现给人们的已经不仅仅是昔日经济的繁荣,还有蓬勃着的文化的希冀、历史的唤醒……

探寻文化突围,打造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组数据显示了汜水经济的特点:2011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财政收入完成2586万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60元。

汜水镇党委书记王风琴告诉我们,汜水的经济总量在全市不是最高的,但是人均拥有的财富却始终排在荥阳乡镇前列。

汜水镇每年春节都会出现这样一个令人眼热的场景,在汜水街上,农历腊月23以后,便开始穿梭着几乎涵盖全国所有省、直辖市牌照的奔驰、宝马、奥迪等高级轿车,这是在外地做生意的汜水人回家过年形成的独特一景。据统计,汜水镇近3万人中有近一半的人在外界打拼,形成了促进当地经济繁荣的另一种力量。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一度发达的工业乡镇如今怎么“改弦易张”,开始把发展目光瞄向历史和文化了呢?汜水地处荥阳西北部,位置偏远,又是丘陵地带,山地多平地少,人均仅有4分耕地,建设用地数量短缺,许多企业因为没有用地指标而无法发展壮大;同时,穿境而过的连霍高速公路限高、限宽,大型机械设备无法通过,造成规模企业无法落户,原有企业也不时外迁。而且,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大潮中,各地都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汜水镇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在深化转型中持续提升?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问题。要想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幸福生活,必须抓好经济转型工作。

汜水镇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虽然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作为中原千年名镇,汜水历史悠久,有着灿烂厚重的文化,名胜美景天下闻名,成为极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

发展历史和文化产业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突破口!

转型,是现实的逼迫,又是实现经济突围的主动选择。

变化,是这座老工业乡镇对持续发展的深思熟虑,更是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进程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的坚实步伐。

建设历史文化名镇,把历史和文化还给世人

汜水镇镇长吴长勇告诉我们,汜水是因汜水河而得名的古老县城,上古时代为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秦朝设成皋为县已达2200年之久,隋开皇二年以汜水为名设县至今14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汜水历史传承没有断代,文化脉络从不空缺。数千年来,汜水境内发生过的大小战争达300多次,形成王朝更迭,造成巨大影响的有30多次,域内名胜古迹频多,“吕布点将台”、“等慈寺”、“张飞寨”、“玉门古渡”等都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现实,却让汜水的历史大多已经沉睡:

在赵村东南的等慈寺旧址,飘荡在眼前的只有大片随风摇摆的绿色麦苗了。在关系唐王朝命运的武牢之战中,李世民大败窦建德,夺取了最后胜利。李世民登基后,为追念在这次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也为昭示其仁慈之心,就将敌我双方阵亡官兵尸骨一起掩埋,建“等慈寺”为他们超度亡灵。在这里,等慈寺原貌已经被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虎牢关1995年即被命名为郑州市级风景名胜区,关前的关帝庙为天下第一关帝庙。据传,关羽为东吴所害,献首级于曹操,曹操念其忠义可嘉,遂于洛阳修庙祭祀,屡修不成,后改址于虎牢关,始成。此后历代各地所建关帝庙,均在其后。因庙里同祠刘备、关羽、张飞于一堂,亦称“三义庙”。 但是因为缺少资金和规划,一直未被系统开发和利用,规模很小,游客很少,并没有给当地带来更多效益。

今天尚存的张飞寨、华雄岭、吕布城、绊马索、饮马沟等历史古迹命运大多如此。玄武灵台、等慈寺等一些著名的历史景点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而已经看不到实景了。很多历史遗迹只被留在史册,大多都已经沉睡了。

和汜水镇一班人交谈我们发现,他们提出建设历史文化名镇绝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经济,给汜水镇增加另一张名片。他们所做的一切,更多的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敬意,他们是想通过不懈努力将本乡镇的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他们是想通过“唤醒”历史,把汜水的悠久文化真正地还给世人,还给本来就该拥有的人民群众,走出一个探寻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提升的科学发展之路。

借力中原经济区,开创未来发展一片天

今天的汜水,踏着先辈走出的足迹,迈出继往开来的新步伐。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阶段,汜水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把握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依托荥阳市和上街区的发展,进一步把心思和精力统一到 “三大主体”工作中来,结合黄河黄金旅游带开发和沿黄快速通道建设,助推“三化”加快发展。

荥阳全域规划的“5826”路网工程形成了“二轴三环六纵九横众分支”的新交通布局,经由汜水镇域的道路主要有S314、S231新增省道(杨桥—竹园—汜水)、科学大道西延即上汜路升级。根据郑州都市区及荥阳市相关规划,汜水镇域内将有沿黄快速通道S314、汜水至巩义通道、汜水至高山通道、上汜路等重要公路新建或扩建。届时,汜水镇东向、西向、南向对外交通将彻底盘活,完全融入区域大交通格局。汜水聘请河南省权威规划机构——河南豫建设计院高标准地编制了汜水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与路网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汜水镇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保护建设领导小组,对涉及文物保护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对汜水街进行仿古建筑改造。制定了《汜水镇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办法》,对全镇的古迹遗址和景点进行了一次细致的调查,摸清了每个景点和遗址的位置、现状、民间传说和开发前景,掌握了保护开发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明晰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思路:

——长远规划。对虎牢关三义庙等各个重点景区进行了统筹规划,编制《汜水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确定了“以三国文化为龙头,以虎牢关为突破口,以黄河风情为重点,保护和开发并重”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保护生态环境,弘扬历史文化,突出汉唐特色,科学规划发展,建设文化名镇”的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方针,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挖掘与发展。

——分步实施。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力度。为此,汜水镇一手抓修复,一手抓复建,不断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力度。2010年,与河南通信电缆有限公司签订了成皋文化生态园项目合同,为汜水的生态文化开发打下了基础。2011年,镇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资500多万元建成了三义庙广场。并连续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玉门古渡景点。2012年,投资1500万元,完成成皋文化生态园园区道路建设、二期生态绿化和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自身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启动虎牢关古关楼、三义庙、成皋故城和夕阳楼等一系列名镇复建项目,不遗余力恢复古城风貌。

一个个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宏伟而壮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对历史的醒来充满了期待……

过去的汜水,靠一种闯劲,取得了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今天的汜水,同样发扬这种闯劲,取得了“三大主体”工作的全面推进。这种闯劲既是“打天下”的豪迈,更是闯新路的勇气。

对于汜水人而言,历史和文化是一种深深融入血液的,挥不去、化不开的浓厚情感。这个情感注入到这片土地上,变成昔日崛起的工厂、繁华的街市,今天跨越的期许、奋进的足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