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4
3
连 载
文史杂谈
新书架
郑州地理
阅汉堂记
域外见闻
lh316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阅汉堂记

陶俑之悲哀

张健莹

陶俑代替了人殉,陶俑立体了中国历史,成就了永恒的泥塑艺术,始作俑者,其仁其善其功莫大焉莫大焉。

陶俑因此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吗?因此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吗?

都没有。陶俑很悲哀。

本来他们清清静静的陪伴先人在地下安静的生活,不知秦汉魏晋,只是忠于自己的职守,心安理得。可是近一个世纪盗墓活动频仍,扰乱了他们的平静,尤以近几十年基本建设大兴土木,文物部门力量欠缺,挖土机推土机无情地横扫,毁了家园,失了亲人,常常是尸横遍野,头身分离,真是陶俑之大不幸。

难道无人收藏?有。但是很少。因为陶俑是明器,陪伴死人的,很多人以为晦气,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说到收藏。一次有幸见到一资深文化名人,以汉画像砖拓片相赠,没想到他以自己阳气不壮,婉拒。当时大惑不解,事后想想也释然,好者好,恶者恶,罢了。也因此理解了大部分回避陶俑者。

更可惜我们的文物专家,近些年追逐明清瓷器,说起官窑、御用神采飞扬,而对草根艺术家们制作的泥土小人不屑一顾。有资料统计,以陶俑为内容的专著、论文少得惊人,收藏陶俑者更寥寥无几。陶俑的后事很悲凉。

说再多的陶俑之重要都是无用,眼下陶俑还是不怎么遭人待见。

我不怕它是明器,不怕它的晦气,堂而皇之的 把它请进家里,格外隆重的为它打造家园,恭恭敬敬的把它供奉在专制的架子上,虽没有每天每日顶礼膜拜,还是时时观看,处处舒服。晴天它们沐浴阳光斑驳闪烁,夜晚灯光下它们的影子印在窗帘上影影绰绰,也是蒙蒙胧胧的美呢。

更别说和陶俑对话,听陶俑自语,感陶俑之情了,先祖们的心灵世界多么纤细多情啊。在如今热闹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份宁静,忽然感觉千年历史可以触摸,连生命都有了延伸

我不想为陶俑呼唤,呼唤后人们的爱怜。我只是想唤起人们尊重陶俑,见着了,别把它砸碎,别随意抛掷,即使嫌它晦气,也别毁了它。把它交给文物部门,甚至私下换点钱,好吗?陶俑已经不多了,毁一件就少一件,千万别做败家子了。

保存收藏陶俑者,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