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4
3
连 载
文史杂谈
新书架
郑州地理
阅汉堂记
域外见闻
lh316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域外见闻

在异国他乡的聚会

老曹

叶建安女士,是从柬埔寨去美国的华人。我认识她是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和老伴在2006年12月初刚到圣迭戈时,女儿说附近公园每星期六的早晨,都会有很多中国老人在那里聚会,到时候我领你们去认识认识。于是到美后的头一个星期六的早晨,7点多钟我们就去了。公园离家很近,几分钟就走到了。

说是公园,其实就是一个足球场,绿茵的草坪,三面环绕茂密的树林,一面为停车场。草坪的东北角,有几个水泥长方桌和水泥条凳,已经有好几十个人在那里了。

女儿领我们走到一位高个子、稳重和善的老年妇女跟前,介绍说,这位阿姨就是每周聚会的召集人,北京体育学院的陈教授。并又特别加上一句:她也是退休后,来美跟女儿住在这里。这位陈教授不仅个子高大,而且身板挺直,两腿也直,穿一双运动鞋,显得健壮利落,不愧为体育教授。

正介绍时,见一辆白色面包车开来。刚一停下,就有好几个大老乡走过去,打开后车厢门,往下搬东西。是几个大焖烧锅,几箱糕点食品,立刻摆满了一个水泥长桌。

接着,人们纷纷自动拿起一次性的碗和盘子,去盛汤和拿糕点,然后端到一旁,几个人一伙,边吃边聊起来。

陈教授也招呼我们去盛饭,并介绍说几个锅里的汤不一样,有甜的,有咸的,喜欢啥就盛啥。因为我和老伴是头一次去,她又特意说明,这早餐不收费,是叶建安盛情款待。

她招招手,一位中等个子,有五十来岁,长得结结实实的妇女走过来,召集人对她说,这两位是刚从国内来的。她笑笑,表示高兴认识。并指指桌上的糕点说,这些甜点都是新鲜的。她的意思是说可以放心吃。我老伴爱吃甜点,在盛了甜粥后,便拿了一块点心。

以后每到星期六的早晨,我们都要去那里聚会。这些远在异国他乡的大老乡们,尽管过去天南海北,相距千里,素不相识,而今却如同亲朋老友相逢,异常亲热,有叙说不完的话。老头们好和老头们聚在一起,老婆们好和老婆们围在一处,各有不同的话题。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国内干什么工作的都有,但多是教授、专家、工程师、科研人员,也有工人农民,然而到了这里,他们共同的话题只有一个,就是祖国。因为我是刚从国内去的,他们多是向我询问国内的情况。尽管他们有的也才离开祖国几个月,即便是离开一年半载的,但每天都能从卫星转播的电视上,从当地出版的多种中文报纸上,知道不少祖国的事情,但还是想多听听祖国的信息,听听家乡的变化。

我注意到这位叶女士不爱说话,只是很有兴趣地听别人说,脸上一直挂着愉快的笑容。

按照咱们国家的园林要求,这个地方实在不能称作公园,因为它既没有花坛,又没有观赏树木,只有一个可供踢足球的大草坪,一个供孩子们玩耍的沙滩,以及一个沙滩排球场。那么,为什么许多中国去的老人,要在这里聚会呢?原来,这个城市没有华人区,更没有唐人街。中国人虽然也不算少,但居住分散,隔着山岭沟谷,平常难以见面。偶尔在路上,当远远地看到一个像是同胞的身影,就会情不自禁地举手高喊打招呼。

我们侨居这个地方,是一个大的山包,上面地势较为广阔平坦,周围山坡不陡,可建住房,所以居民较多;公立的小学、初中及高中都有,都办得好,尤其是高中,升学率很高,在全市数一数二。中国人特别重视子女教育,所以尽管这一带房价很高,房子并不怎么好,但还是往这里云集。中国的姥姥姥爷就比较多,这个小学旁边的公园里,几乎天天都有他们的身影。于是,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公园,就很自然的成了中国大老乡们的活动中心,聚会的场所。

叶建安对于每周一次的聚会,似乎还嫌不够,又在春节时邀请这些老乡们,到她家里一起过个大年。那天,美国人照常上班,各社区冷冷清清,只有中国人记着这个日子。叶建安家大门两旁,贴着中国大红春联,门上面挂着一对大红灯笼,一派过年气氛。

她把可停三辆小汽车的车库,临时改做餐厅,里面摆了几排长方木桌,许多塑料椅子。又在宽大的后院摆了好几排长桌。凉亭下,摆放了好多热菜和凉菜,还有一只烤乳猪。像大餐馆办的自助餐一样,食品丰盛,供五六十位祖国的朋友尽情享用。

别看这些客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但仍有不少能歌善舞者。他们集中在宽敞的客厅里,扭秧歌,唱卡拉OK,这时候都忘了年龄,变得年轻了,青春焕发了,无拘无束尽情地欢乐。

叶建安还给每人发一个红包,里面装有几美元,钱不多,是个象征。红包是托人从北京带去的,那鲜亮的大红包,更增加了一份喜庆气氛,一份温暖。

作为主人,她这里转转,那里瞧瞧,看看大家吃得怎样,还需要什么。她依然是话语不多,只是高兴得合不住嘴,收不住满面的笑容,比每周六往公园里送早餐时更显得开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