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启航 航空港区之专家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实验区助力郑州弯道超车
临空经济为郑州插上腾飞翅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临空经济为郑州插上腾飞翅膀
张占仓简介 张占仓,博士,研究员,博导,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地理学专家。主攻方向是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先后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三等奖5项,是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专家,是中原崛起研究主要成员,中原城市群研究主要成

——访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张占仓

3月7日,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我国把对全球日益重要的临空经济纳入了国家战略,并利用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探索临空经济发展路子,为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内陆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寻求新的路径突破。作为中原腹地的郑州,面对如此机遇,如何借力、快速发展,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的妙论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记者:何为临空经济?它起源于何时?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张占仓:国外最早的临空经济形态起始于1959年在爱尔兰香农国际航空港成立的自由贸易区。1965年,美国航空研究专家Mckinley Conway 最早提出临空经济的概念,他指出,以机场为核心,综合发展航空运输、物流、休闲、购物、产业开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这就是临空经济。

1991年,John Kasarda阐述交通运输对于工商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时提出,交通运输对于企业区位选择影响可分为五次浪潮,即海运、河运、铁路、公路和航空,第五次浪潮是由航空运输驱动产业发展。 目前,随着商业交易全球化的出现,随着即时生产和产品分销的出现,随着通过飞机运输产品给远方顾客需求的出现,这三种不可逆转的重要推力驱动着第五次浪潮向前发展。由于科技进步以及科学技术传播速度加快,基于时间竞争的重要性也得到强化,越来越多的产品依赖于航空货运,从而改变企业区位选择形成航空偏好性。

1999年,中国学者曹允春研究认为:临空经济区是指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在航空港周围聚集,形成具备多功能的经济区域。2004年,金忠民提出空港城概念,指出空港城是国际化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服务机场和利用机场特征,以国际枢纽机场为依托,是以航空产业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城。2006年,肖李春等研究指出,临空经济是产业结构演变和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产物,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2009年,曹允春提出,有机场的区域,由于机场本身所带来的大区域空间收敛性以及机场建设使得周边地面交通的便利所带来的小区域空间收敛性,使得运输空间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都在降低,导致区域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性更强,那么区域经济开放度就会增强,产业就围绕机场在该区域聚集。

因此,学术界目前已形成共识:临空经济已成为一种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国际航空港已成为生产要素集聚、集中、集约、集群的核心影响因素,建设航空都市已成为临空经济发展的载体。

记者:发展临空经济对内陆地区有什么意义?

张占仓:认真分析全球区域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可以发现:80%的发达地区都分布在沿海或者有通航能力的沿江地区100英里以内,为什么呢?因为在工业经济发展初期和中期,沿海或者沿江能够提供廉价的运输条件,所以运输成本对工业集聚影响显著。而到了工业化中期以后,铁路与公路运输,特别是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运输,能够比较好地解决人员等要素快速流动问题,所以对产业布局影响明显,凡是铁路枢纽或者是公路枢纽,往往成为产业集中发展的基地。因此,基础设施对生产要素流动影响巨大。像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南部、美国东北部等少数内陆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条件都特别好,成为所在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而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导致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设备的普及,即时生产、即时供货、即时满足客户需要(简称三个即时)成为高端制造业的一种竞争手段。在这样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通过产业向国际航空枢纽集中、集聚、集群发展,迎合了“三个即时”竞争的需要,所以临空经济就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中国广大内陆地区,在海运、河运时代,赶不上基础设施低成本的要求,很多都沦落为相对落后的地区。在铁路、公路支撑地区发展时代,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国际贸易高速发展,沿海、沿江地区,利用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以出口拉动为主要力量,持续30年左右高速发展,分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时代红利。与此同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成本远远不及沿海、沿江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并没有享受多少开放之利,以至于像河南省这样人口多达1亿的内陆省份,在GDP已经持续多年居全国第五位的同时,2008年~2010年进出口总额只占全国的0.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上无法分享最基本的利益。客观上,不是当地不努力开放,核心问题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本偏高。

伴随全球性产业转移趋势,全球智能手机生产的标志性企业——富士康抵不住沿海地区劳动成本、环境成本等压力,2010年开始发轫于郑州,而为了富士康落地,郑州综合保税区应运而生,与富士康配套的相关企业在即时生产要求影响下,也跟随富士康集聚郑州。这一跨越,引致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出现井喷式发展。2011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3.1%,在全国赢得满堂彩。2012年,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仅增长6.2%的情况下,河南省增长高达58.6%,在全国引人注目。与此相伴,郑州航空港区也出现井喷式的发展,2011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01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3万吨,成功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河南民航业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郑州航空港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77.6%,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2012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增速分别达到16.5%和45%,特别是货运持续快速增加,影响深远。

历史的轨迹已经显示出来,过去发展开放型经济比较困难的河南,以富士康入驻和郑州综合保税区建设为契机,开放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务院也正是因为看到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发展基础,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想通过改善我们对外开放条件,激励我们彻底扭转当地庞大的人力资源潜力与国际大市场近距离接轨的局面,并作为全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实验区,让我们在中原崛起、中部崛起和中西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全国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所以,我们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必须负重前行,为中国临空经济发展当开路先锋。

记者:如何发展临空经济?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来支撑航空都市建设?

张占仓:系统分析当今工业发展情况,全球80%的工业增加值是产业集群创造的,因为产业集群拥有当代经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资源共享机制,从而使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全球各个国家的实践均证明,只有产业集群,才能够把同样的产品做得质量最好、成本最低,在市场上最具竞争力。因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在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同时,规划与引导航空偏好性产业尽快在郑州航空港形成科学合理的临空产业集群,并以此支撑航空都市建设,稳步形成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市。

首先,要立足于建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建设国际航空货运中心,是郑州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前提,是基础设施,是支撑点,是特色,也是突破点。为此,在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设第二条客运跑道基础上,要加快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机场,打通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完善陆空高效衔接的综合运输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逐步把郑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其次,要加快速度打造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河南省以手机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引进2013年行动计划》,我省要按照“两扩一聚”的发展模式(以龙头品牌制造商、龙头代工企业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以产业链配套和服务支撑为重点集聚发展),引进智能手机品牌和代工制造商,打造全球智能手机制造中心;建设针对手机特点的物流体系,打造全球智能手机物流服务中心;以扩大人才引进规模为动力,打造全球智能手机研发基地。最终,形成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区。这将是郑州航空港与北京、上海、天津等航空港临空产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也是我们最有可能做大做强的优势领域。

再次,规划建设产城互动的航空都市。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布局,以建设超级计算中心或云计算中心为支撑,强化现代信息引领,以航兴区,以区促航,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建设高品位和国际化的城市综合服务区,形成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航空都市。

本报记者 陈培营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