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随笔
新书架
绿城杂俎
商都钟鼓
大家小品
阅汉堂记
lh34150
lh337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阅汉堂记

写意艺术的先河

张健莹

震惊世界被誉为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追求还原逼真,个头是1比1的原大,人的形象从头到脚都有如实的刻画,甚至是头上的毛发手中的武器,甚至是马炯炯有神的眼睛马身上披的鞍鞯。

秦朝很快灰飞烟灭了,兵马俑随着他的始皇帝沉寂了。随后的汉俑就决然不同了。汉俑一般都只有60至80厘米高,塑造不事细节的刻画,粗线条粗轮廓很古很拙很笨重,一味地夸张动作,准确地表现瞬间,讲究的是以形写神了。

莫非因为秦始皇的墓葬要非同一般的气派,随葬人马要惊世的逼真?而汉俑为什么一反秦之常态另辟蹊径?

秦朝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百代皆沿秦制度”,“汉承秦制”,汉代确实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承袭了秦代体制,可是汉起于楚地,汉文化延续继承的是楚文化,历来有楚汉不可分之说。先秦如果说是理性精神,楚汉则是浪漫主义,这样的浪漫幻想,贯穿在汉代艺术的始终,是楚汉艺术的灵魂。何况汉代是中国第一次高度统一的封建帝国,何况汉人面临的是一个充满非凡活力的热闹世界呢?艺术上追求琳琅满目的丰富、追求运动力度、追求气势就顺理成章了。

或许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大风歌》也是一个更为直接的因素:大风起兮云飞扬,气势何等磅礴。

不单单是图上的汉陶,包括汉画像砖在内,汉代的雕塑艺术都以其表现出的力度、气势、古朴、拙笨,显示汉人开放的胸襟,汉陶雕塑的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开了写意艺术的先河,呈现出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