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散文
博古斋
郑邑旧事
文史杂谈
商都钟鼓
lh35172
lh3415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博古斋

关于粽子

(1)

陈永坤

粽子起源: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 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角,是牛角的意思。黍,是北方主要的粮食,亦称“黃米”。 在商周时期的农业社会,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是很受劳动人民爱护的。当夏天粮食丰收的季节,农民就要用主要的粮食“黍”, 制成像牛角一样尖形食品,作为一种奉献祭祖的供品。这也表示农民在丰收时也不会忘记“牛”的功劳。在《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述西周时代,每年五月黍米收割时,“天子”也要参加尝黍祭祖的仪式。这就是粽子的起源。

粽子传说:公元前278年,楚被秦所破,屈原看到祖国灭亡,人民受难,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在极其苦闷和绝望的心情下,于这年夏历五月五日,在洞庭东岸的汨罗江投水自尽。百姓闻知后十分悲伤,便纷纷划船到江中捞救。为了不让鱼虾损害其尸体,将竹筒所贮之米投入江中。梁代吴钧的《续齐谐记》中说: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夏历五月五日) 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后来,逐渐演变为端午吃粽子。

粽子趣闻:在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南宁) 旅游美食节期间,南宁明园新都酒店的厨师烹制而成的一只巨粽,长3米,宽21米,高1.2米,蒸煮熟后有2000多公斤,打破了浙江粽王的纪录,成为新的吉尼斯世界粽王。该粽王共用了20多口大缸、550公斤糯米、150公斤的五花肉、500公斤绿豆、150公斤板栗、10公斤虾米、10公斤冬菇和75公斤粽酱,连包带煮共花6天时间。共有3000多人品尝了这只粽子。

粽子联:古时山西寿阳人祁隽藻,幼时聪颖过人,在五岁那年的端午节,为其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自恃才学不凡的三嫂,见机试探一番小弟的诗才,脱口吟出上联:“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隽藻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伴三哥,好亲!好亲!”三嫂不禁脸红耳赤,而心里却暗暗称奇叫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