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面对不法侵害,不能总是“忍气吞声”
4分钟发布会
不只是透明度问题
“聘礼地图”折射怎样的婚恋观
禁止临时工执法
是法治应有之义
投7亿元为员工建房:符合政策
中国节日应“中国式”过
生命教育应当重视起来
“反腐影响经济”之说
太荒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节日应“中国式”过

广东医学院对部分学生进行的一项“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调查”显示,虽然47%的人都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有纪念意义,62%的人认为会一直传承下去;但真正知道各个节日来历的仅占9%,大多数人只是偶然、被动地了解。此外,76%的人认为传统节日没气氛或气氛一般,只有29%的人认真对待每个节日。(6月6日《人民日报》)

端午节临近,让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马上到来的端午节,你会怎么过?约上三五好友出去旅游踏青,抑或走进卖场光顾减价商品,还是宅在家里蒙头补觉……当下,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提到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节日的内涵和意义,而是连带的小长假怎么度过。也许有人以为,端午节就是粽子节,中秋节就是月饼节,过什么节吃什么就等同于“中国式”过节了,如此下去,先人留给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只剩下这些物质的纪念了。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西方的节日甚感兴趣,盲目追捧甚至攀比。情人节、复活节、圣诞节一个个节日乐此不疲地过,还激发了不少的创新思维。可是,谈及自己国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相比之下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节日的温情与敬意。将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化,意在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走出去,从而促进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正走向世界。然而,现实与初衷之间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随着社会的进步,节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不能刻板追求节日的仪式感而不考虑时代元素,也不能让节日在市场化驱动下完全被商业利益“绑架”,过节要“走心”才好。对于家长来说,在与家人共享团圆的喜悦和浓浓的亲情之余,不妨利用节日契机和孩子一起多了解一些节日的渊源,共同探讨节日的变化。对于学校来说,不妨多创新形式,组织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让他们“爱过”、“会过”传统节日。

现在,很多媒体喜好把国人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群体性弱点总结为“中国式”,诸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到此一游等,使得“中国式”这个语汇有着渐渐从中性词转向贬义词的态势,还略带有自嘲的味道。那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有着那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何不向“中国式”靠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坚持自己的文化,怎会产生文化认同感;没有文化认同感,怎会有民族认同感;没有民族认同感,又何来民族自信,从而有能力输出自己的文化,以实现文化强国、中国复兴。因此,中国节日着实应该“中国式”过。 静 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