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尚·消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来二七广场凑热闹
功夫小子炫酷极限潮趴
2013中国文化遗产日暨昭元风尚之夜落幕
消费热点
消费提醒
消费微观察
百货 大势所趋
中消协:关注儿童化妆品安全健康消费
冰红茶
冰红茶
冰红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消费热点

快时尚Mango

遭遇“边缘化”困境

据报道,在北京消费市场,东直门银座百货、崇文门新世界百货以及大钟寺尚客百货的Mango专柜相继撤店,武汉、大连等地也传出了Mango专柜关张的消息。近日,有业内人士爆出,Mango在南京及上海出现不少撤柜。

而在Mango新发布的扩张计划中,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成了最“微妙”的存在。在开设新店的策略上,Mango与竞争对手争相在华扩张的做法背道而驰,Mango未来新增的100~150家门店都将集中在欧洲,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

如今,快时尚品牌在华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保持非常高的人气,然而,“边缘化”遭遇却使Mango置于尴尬境地。“Mango越来越没逛头,衣服设计的不那么吸引人了,还有点贵。” Mango的忠实顾客小王说道。事实上,和小王一样,不少消费者对Mango均有此类抱怨。在郑州国贸360广场,Mango的聚客能力已远远低于UR、H&M和C&A。

究其原因除了成本上涨,主要还是低性价比的问题,分析人士指出,Mango产品平平、款式缺乏创意,品类较少、价格相对较高,严格意义上讲,对快时尚品牌的定位不够精准,比如,款式的时尚性不如ZARA做得好,在整个品类、规模、速度上又不如优衣库做得好,价格上又不比C&A、H&M便宜,没有鲜明的特色。

另外,代理商模式也是导致“撤店”潮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Mango目前拥有的2600间店铺中,60%属于特许经营性质,40%为独立持有。相比直营,Mango的代理模式虽更易打开市场,减少品牌商的成本,但为抓住终端渠道,品牌商需要给渠道商种种优惠条件,侵蚀其利润。另外,代理商的加入使得中间成本过高,且与企业之间无法形成有利于库存控制的机制,造成库存大、账期长的问题。

作为最早进入我国的快时尚品牌,十多年来,Mango在国内80多个城市遍地开花,其在亚洲地区对代理商要求的店面面积是300平方米,而ZARA在中国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的门店不在少数。

不过,Mango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品牌计划在五年内将特许经营和独立持有的比例持平,据悉Mango或与海外代理商合作拓宽产品线,专家认为,除了经营模式的改变,Mango还需在价格上做出调整,在款式上更接近中国消费者日益变化的口味。 武 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