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领导干部转变文风的着力点
教育咨询实践中
应把握的原则和方法
让群众情结在心里扎根
照镜 正冠 洗澡 治病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
业务素质的途径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照镜 正冠 洗澡 治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话语,既朴实、简单,又蕴意深刻、耐人寻味。应把“照镜、正冠、洗澡、治病”作为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微生物侵蚀我们党的肌体的有效措施,来检查我们的思想、形象、作风和言行是否纯洁端正,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常给作风“照镜子”。镜,鉴也。明镜者可以察形。以党章为镜子,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找出“盲点”和“漏洞”。好作风催生正能量,清风正气既是实现单位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党性的内在要求。要力戒形式、官僚、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认真转文风、改会风、变作风,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讲勤俭、倡节约、防奢侈,严制度、严纪律、严管理,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凝心聚气,去除附着于作风上的浮夸、作假、形式之“尘”。党员干部要自觉当好表率,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和党性意识,以扎实的作风取信于民,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促民风。

常给形象“正衣冠”。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脸面上的“五官”有没有污垢,党性修养这顶“帽子”是否歪了,“党员义务”这条“领带”是否打牢。上一上党的纪律这根“弦”,从中找出形象上的差距,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崇敬的资格,真正做到不诱于誉,不毁于诽。要善于“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讲求正直,莫独断专行,闹不团结,搞团团伙伙。端正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要学会容人、容事、容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听得进逆耳忠言,容得下民主之声。能心存“形象”二字,时时发出的就是警醒,摒弃的就是懈怠,激发的就是拼搏,催生的就是作为,成就的就是事业。

常给思想“洗洗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修正思想,保持纯洁,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提升思想境界,时刻牢记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强责、学以致用的道理,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随波逐流,做到不惑不乱,增强对思想侵蚀的免疫力。相互拉拉袖子、提提醒,给我们的思想“搓搓澡”,将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之下。加强党性锻炼,纯洁品行操守,接受组织生活制度的约束,清洗名利之尘、庸俗之气,不断去除思想尘埃,无愧组织、无愧人民、无愧历史。

常给言行“治治病”。古人云:“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其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党员就是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干部就是要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公民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法律。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既代表自己,又不完全代表自己,体现的是领导机关的素质,反映的是党员干部的形象。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是否符合中央“八项规定”。“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如果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言语无分寸,行为无约束,势必为“出格”得到惩罚。党纪国法不容践踏,民心民意不可违背。作为党员干部,更应该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言行上的“正派人”。

常“照镜”便于“正衣冠”,勤“洗澡”利于“治治病”。其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紧密关联,互为促进。通过“照、正、洗、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时审视自己,完善自己,以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拥戴,在实现民族梦、中国梦的征途上永葆党先进性和纯洁性。 吴建国 杨晓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